南直隸,宿州。
密集的火光散布在宿州城外,幾乎充斥了整個四野。
燈火盈野,幾欲接天連地,恍若天上的星海一般明亮。
此時云集在宿州的一帶的萬民軍人數足有三十余萬。
軍帳相依、營壘相接,浩浩蕩蕩,一望無際。
三十萬大軍,連營近百里,烽火照直隸。
崇禎八年時,高迎祥統領七十二營流寇,兵圍西安之時,也不過只有三十萬之眾。
而現在李巖所統領的萬民軍卻早已經是超過了這個數量。
除去在宿州城下這些兵馬之外,在徐州和歸德府內,仍然還留存著不少的兵馬。
如今萬民軍的總人數,早已經是超過了四十萬眾,而且還正向著五十萬的大關邁進。
宿州城北二十里外,符離橋。
河水東流,濤濤聲響。
符離橋又稱埇橋,在唐時當舟車之會,為運道咽喉。
建中二年,淄青節度使李正己曾屯兵于此,阻斷江淮漕運北上。
現在到了明時,作用雖然不再有唐時那么的重要,但是也一條極為重要的航道。
而現在,萬民軍在這里也同樣設有營壘,斷絕了這條航道。
李巖的大纛樹立在宿州城的城東,所以明軍的哨探一直以為李巖此時處于宿州城的城東大營之中。
但是實際上,李巖并不在宿州城的城東,而是身處于符離橋北的營壘之中。
符離橋萬民軍大營,中軍帳內。
一眾萬民軍中的將校皆是于帳中列坐。
除去在外領兵的幾名重將之外,萬民軍中其余的重要將校全都齊聚于帳內。
帳中一副巨大的輿圖懸掛于眾人的面前,懸掛在帳內首座之后。
而李巖正坐在輿圖之前的首座之上。
輿圖的范圍從山東到南直隸,還囊括了湖廣、河南、江西三省的區域。
李巖坐在座位之上,他的手中拿著一封書信,他的目光也一直停留在手中的書信之上。
一眾萬民軍軍將的注意力,則全都是集中在李巖的身上。
帳中靜靜悄悄,一眾萬民軍的軍將皆是坐的筆直,目不斜視。
良久之后,李巖才緩緩的放下了手中的信件,抬起了頭來。
“諸位。”
李巖的聲音在軍帳之中響起,所有人的心神也都隨著李巖的語調而起伏,所有的眼神也都跟隨著李巖的身形而移動。
“山東、河北兩地義軍,響應我軍起義,席卷多地,官兵現在已經被迫分兵。”
李巖強行壓抑著激動的心緒,控制著自己的語氣。
“袁時中已經領兵攻破河北大名府的開州,王俊攻破了山東兗州府的費縣。”
李巖的話音落下,中軍帳中,一眾萬民軍的軍將皆是神色動容,無不大感振奮。
他們一直在等,一直在等著從北地傳來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