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遇吉的評價,孫傳庭自覺的自己受之不起。n
四萬孤軍守備邳州,明明必敗之局,卻要垂死掙扎。n
他這不是忠心,他這不是為國。n
他這是用四萬多人的性命,來換史書上一句殉國之言,來換后世的流傳美名。n
密布的陰云將天空遮蔽的嚴嚴實實,太陽的光芒根本難以穿透那厚厚的云層。n
光芒還未從九天之上落下,便已經是被盡皆擋在了云層之外。n
孫傳庭最終還是沒有答應周遇吉的請求,仍舊是留在了西城甕城的城樓之上。n
在周遇吉退出西城的時候,在萬民軍的大軍圍攏而來之前。n
孫傳庭下達了最后一條軍令——允許諸鎮撤退。n
城池已破,氣勢已頹,一切已經毫無意義。n
大戰已經持續了月余的時間,城中軍兵傷亡近萬。n
余下三萬余眾,傷者眾多,士氣萎靡,衣甲不足糧餉短缺,朝不保夕。n
無論何種理由致使戰敗,身為主帥,他都需要負主要責任。n
無能為力,也是無能的一種。n
諸鎮的將校將性命交付在他的手中,四萬余名軍兵將身家托付于在他的肩上。n
面對死亡,孫傳庭能夠坦然自若。n
但是他做不到,要求其余人的跟隨著他一同赴死。n
喊殺聲再起,越來越多頭戴著黑巾的萬民軍正順著城墻蜂擁而來。n
孫傳庭的目光平靜,他的心中提不起絲毫的戰意,甚至沒有絲毫波瀾。n
萬民軍在本質上和建奴有著深刻的區別。n
面對著建奴,孫傳庭寧死也不會投降,也不會允許麾下的軍兵投降撤離。n
哪怕是戰至一兵一卒,也絕不能低頭。n
但是萬民軍不同,孫傳庭沒有辦法向著這些一直以來跟隨著自己的軍兵,下達決死的軍令。n
孫傳庭知道,只要他下達這一軍令,鎮下不少的軍將,都會拼殺到最后一刻。n
但是他做不到……n
“天下大旱,蝗災盈野!”n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滿餓莩。”n
“災害頻發,顆粒無收,而賦稅益重,朝廷冷漠,致使萬家破敗,千戶凋零。”n
“良田阡陌無不屬吏紳,錢糧帛布無不歸王侯。”n
這是李巖曾經說過的話。n
這是李巖控訴朝廷之時所說的話。n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關于如今朝廷腐敗頹廢的事情。n
所有的話,孫傳庭都反駁不了。n
在陜西、在保定、孫傳庭親眼所見、親身經歷。n
那些世家王侯,坐擁萬頃良田卻不用交稅納糧。n
而那些百姓貧民,赤貧無地,卻要繳納重稅、征發徭役。n
河南百萬流民、陜西逃荒者眾。n
全都對應了書中的一句話:n
“苛政,猛于虎也。”n
一路走來,百姓畏官兵如虎。n
而萬民軍所到之處,百姓竭誠歡迎,甚至于出現過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場景。n
正是這一情景,極大的震動了孫傳庭的內心,動搖了孫傳庭的心神。n
“自古帝王興廢,民兆于心……”n
從那一刻起,孫傳庭便再沒有辦法拿出曾經進剿三十六營之時的決心。n
天空越發的昏暗,一道閃電劃破長空,一瞬之間將昏暗的大地一下的照的透亮,照亮了孫傳庭的整個視界。n
下一刻天地隨后再度歸于昏暗,巨大的雷聲也自遙遠的天邊轟然傳來。n
日月已經不能照耀中國。n
狂風呼嘯而過,帶起了萬千的玄旗,吹過了無數的甲兵。n
冷冽的寒風也吹過了孫傳庭的臉頰。n
其實孫傳庭的內心,早就有了答案。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