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斷絕之后,陳望的所作所為更像是亂世之中的梟雄。
天下將變,懷割據之心,意欲窺視神器。
但是陳望現在所說的一席話,卻是讓眾人明白他們之前的想法實在是太過于淺薄。
陳望想要的,不單單是建立一個新朝。
而是要改天換地,推倒大明這座一直以來屹立在天下的大廈,掃清大明一直以來留下的所有弊病。
大明最大的弊病直接擺放在明面之上。
在座的一眾將校,能夠身為營將,哪一個不是在宦海之中沉浮多年,又有哪一個不是從尸山血海之中爬將而出。
他們早就習慣將所有的一切都深埋于心。
早已習慣了官場之上的云譎波詭,素來謹守“言半藏半“的保身之道。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明哲保身。
否則,早就已經被吃的連骨頭渣都剩不下來了。
何曾有人對著他們說過如此直白的話語。
陳望微微偏頭,舉目望向左良玉。
在座的眾人,只要他給點暗示便會投效的,無疑是劉光祚。
但劉光祚雖然是總兵,但是實際上的權柄并不大,麾下的兵馬不過只有四千多人,在猛如虎的節制之下。
左良玉只要愿意歸附,一切都將水到渠成。
左良玉如今麾下的軍隊有差不多有三萬五千人。
歷史上在這個時候,左良玉盤踞九江,兵馬超過二十萬,但麾下兵馬魚龍混雜,戰力并不強。
明軍與闖軍在朱仙鎮爆發大戰,明軍戰敗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左良玉的兵馬先潰。
但是這一次,因為陳望的影響,左良玉沒有如同歷史上那般大肆擴軍,發展勢力。
在淳化勸誡的那一番話:“歷朝歷代,世間強軍,皆是令行禁止,紀律嚴明。”
以及陳望后續的強勢,終究還是改變了左良玉。
左良玉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雖然依舊被人詬病驕縱蠻橫,卻再未重蹈歷史上縱兵糜爛的覆轍。
因此左部軍中濫竽充數的兵馬并不多。
所以直到如今,兵馬也才擴充到三萬五千人。
左良玉麾下兵馬只要糧食充足的時候,都會經常的訓練。
左部大部分的兵馬都經歷了戰爭的洗禮,新募的軍隊也有一定的戰斗力。
戰力不強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缺乏武備惹的禍。
左部如今的披甲率僅有不到四成,棉甲和布面甲參半,質量堪憂,精良的明甲僅有兩千余領。
這些明甲也基本都是各營將校的家丁所穿戴,頗為分散。
只要補足了武備,左部還是有不弱的戰斗力。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左良玉麾下如今擁有的兵馬,有著陳望現在最為緊缺的兵源——騎兵。
在南國作戰,對于騎兵的數量要求并不高。
但是日后,等到穩定了南國的局勢,北伐中原之時,這支具騎兵底蘊的部隊,必將成為收復北地的關鍵力量。
左良玉麾下的兵馬,大多都有騎兵的底子。
左良玉原先帶這援剿的昌平兵,全員都是騎兵,雖然因為連番的征戰折損了許多,但是收納也都流寇之中善戰的精騎馬兵。
當初在淳化,陳望就送了五百精騎和一千五百的馬兵俘虜給左良玉。
更不用提左良玉后面收編的七十二營降兵了。
這些能從陜西血戰中突圍,輾轉逃至湖廣的,無不是百里挑一的精騎馬兵。
不過依照左良玉的財力,自然是養不起那么多的騎兵。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陳望也從左良玉的手上買到了不少的馬匹。
但就算如此,左良玉麾下現在還是有一萬多人的騎兵。
不過,左良玉缺馬,陳望可不太缺馬。
從很早的時候,陳望就開始大規模的交易戰馬,漢中府內,還養著五千多匹能用的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