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軍,想要歸降?”
漢中軍中軍帳內,此時喧嘩一片。
左良玉神情驚愕,饒是他沉浮宦海數十年,歷經沙場,什么樣的大風大浪都曾見過。
但是聽到這樣的消息仍舊是有些難以置信。
不僅僅是左良玉有些難以置信,曹變蛟、羅汝才等人也是同樣如此。
曹變蛟雖然面色如常,但是心中的驚愕卻不比左良玉要小。
羅汝才目光閃爍,對于張獻忠,他最為了解。
張獻忠雖死,孫可望也死在了南京。
但是他麾下的另外幾名義子,都不是等閑之輩。
艾能奇勇武過人,極善指揮騎兵,戰場之上往往能料敵機先,摧敵破陣,與曹變蛟極為相仿。
而劉文秀,雖然指揮能力是張獻忠麾下四大義子之中最弱的。
不過雖說是最弱,但是單單是軍事上的能力,也足以獨領一軍,出守一方。
而且劉文秀精通政務,軍中軍政幾乎一概被張獻忠交給劉文秀來處理。
張獻忠占據武昌,割據三府之時,三府的民生政事也基本是由劉文秀來負責。
劉文秀治理三府,連帶管理軍事,三府在劉文秀的治理之下井井有條,有序穩定。
西軍之所以到現在頗得民心,很大一方面就是劉文秀的努力。
如果說艾能奇是猛將,那么劉文秀無疑就是儒將。
而李定國,則是綜合了艾能奇和劉文秀的優點,文武兼備,有名將之資。
張獻忠四大義子里面,對于孫可望,羅汝才的了解有限。
孫可望常常被張獻忠依仗為副手,幫助協理軍中。
而李定國則是常常被張獻忠當作先鋒大將。
李定國治軍嚴謹,能夠體恤士卒,并以身作則,軍中無論將校士卒皆是尊重有佳。
不僅如此,李定國在勇武方面亦不輸于艾能奇,名下積有斬將、奪旗、先登、破陣,四功俱全。
驍勇超逸,更稱萬人敵,軍中人稱“小尉遲”。
不過如果僅僅是勇武過人,李定國也不過和艾能奇一般只是一員猛將,稱不上什么真正的大將。
但李定國不僅能夠沖鋒陷陣,還能臨敵指揮,判斷局勢,穩定軍勢。
九江之戰,兩軍陷入鏖戰之中,最后決定勝負的人,正是李定國。
若非是李定國及時指揮本部兵馬急援張獻忠,勝負還猶未可知。
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三人都是心智堅韌之輩,怎么會輕易投降。
羅汝才心中有些費解,不過在這種時刻,他并沒有出言做這個出頭之鳥。
張獻忠已死,大仇已消。
他并不想為了什么前途、未來,真的替陳望賣命效死。
投入漢中鎮下,只不過是為了底下的軍兵們尋一條活路罷了。
“西軍,難道是想用詐降來拖延時間?”
劉光祚眉頭緊蹙,自言自語道。
他們和西軍相持了這么久,眼下聽到西軍想要投降的消息,第一反應就是不信。
劉光祚的話,引起了不少營將的贊同。
尤其是諸如王光恩、許可變這些曾經和張獻忠有過不少交際的舊七十二營營將。
他們對于張獻忠麾下的這些義子也都有一定的了解。
他很難想象艾能奇等人竟然會選擇投降,所以第一反應也是其中有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