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朝一日,將軍攻伐李巖,請允許我等兄弟三人,為大軍前驅,以報殺兄弒父之仇!”
李定國的話音落下,中軍帳中一眾將校皆是神色動容。
在座的眾人,很多都聽過李定國的名字。
就是深恨著張獻忠的羅汝才,眼眸之中的恨色也是消散了許多。
對于張獻忠,羅汝才的心中極為憤恨,連帶著對著李定國等幾名張獻忠的義子也同樣記恨。
但是聽完了李定國的這一席話后,羅汝才的心中只剩下了欣賞。
能伸能屈,方為丈夫。
李定國能夠審時度勢,孤身入營,仍能保持沉穩。
有情有義,哪怕是這樣的局面,還能夠堅定的說出自己的訴求。
張獻忠這樣的人,怎么會養出這樣的義子。
羅汝才輕嘆了一聲,閉上了雙目。
張獻忠背信棄義,使得他深陷重圍。
而后也遭逢背信棄義而死,正是張獻忠自身留下的因果。
十數年的時間,磨平了羅汝才的銳氣,被圍深山,也耗盡了羅汝才的心氣。
人死債消,羅汝才徹底放下了心中的執念。
陳望目視著李定國,身軀緩緩前傾,緩緩吐出一個字,應允了李定國的請求。
“可。”
李定國收斂了所有的鋒芒,低下了頭,彎下了腰,重新下拜,真心實意道。
“將軍恩德,我等必謹記于心!”
隨著李定國最后的下拜,西軍的歸降也已經成為了定局。
李定國入帳之時,正值午時。
而當李定國返回武昌,到武昌城中三十萬西軍卸甲解兵出城之時,剛至黃昏。
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三人,領馮雙禮、白文選、馬元利,張化龍等將,渡過江水,于漢陽府東上陳西軍虎符,宣誓效忠。
崇禎十五年,七月十五日。
陳望領兵南渡江水,接受西軍歸降。
七月二十日。
陳望領兵接防武昌,裁撤西軍二十七萬眾,發于河南各處衛所為衛軍,專事屯田。
僅留三萬六千人,編為三師,歸于河南鎮下,暫以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三人統領。
從初為營將,到鎮守漢中,陳望花了三年的時間。
從受任漢中府,到管帶鄖陽府,陳望花了兩年的時間。
從入援河南,到統領河南諸鎮,陳望花了一年的時間。
從南下援剿,到割據南直隸,陳望同樣也花了一年的時間。
但是這一次。
從南入漢陽,到收編南國諸鎮,統合西軍。
卻只花了十五日的時間。
社稷似錦,江河如故。
天下之勢,卻已革舊除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