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膽!”
黃臺吉握緊了拳頭,死死的盯著桌面之上的輿圖。
陳望現在所有的部署,所有的安排,都是在重演揚州之戰的局面。
陳望的每一步安排,每一處調動,分明是在重演揚州之戰的布局。
他封鎖山東,固守關寧,屏護河南,步步為營壓縮戰場空間,就是要將決戰之地定在濟寧——這片無險可守的廣袤平原。
這是赤裸裸的陽謀。
陳望就是要逼他調集舉國之兵,在這坦蕩如砥的濟寧平原上決一死戰。
沒有奇謀詭計可施,唯有硬碰硬的軍陣對決,騎陣沖殺,戰陣絞纏,短兵相接。
陳望,要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在濟寧的曠野之上,畢其功于一役。
平原野戰,毫無遮蔽。
拼的。
是主將的指揮能力。
是將校的臨場決斷。
是軍官的素質掌控。
是士卒的訓練勇氣。
這樣大規模的會戰。
黃臺吉的心中清楚。
一旦輸掉。
戰敗的一方,便會就此落入萬劫不復之地,再難以翻身。
一方的士氣、戰意、軍心,將會因為失敗而徹底的瓦解,徹底的蒙上一層陰霾。
從此之后,每逢再次對決,戰敗方都會想起戰敗時的景象。
就像是在薩爾滸之戰,在開鐵之戰,廣寧之戰之后的明軍。
明軍在面對著清軍的時候,士氣天然就矮了一頭,心中也會生出懼意。
勝利不敢追擊,失利則爭相逃竄,戰敗則兵敗如山。
而除此之外。
最為深重的影響。
將會是他征召外藩蒙古的反噬。
進入關內的外藩蒙古騎兵已經遠遠超過了他麾下的兵馬總數,達到了十數萬之眾。
若是一路順風順水,這些外藩蒙古的騎兵無疑將會成為他們大清最為強勁的助力。
但是一旦連續遭遇挫敗,尤其是這樣正面超過十數萬大規模的會戰失敗。
只要陳望一封書信而去,外藩蒙古絕對會毫不猶豫的倒戈一擊,加入靖南軍的一方。
如今各旗軍心浮動,外藩蒙古諸部也是異動頻頻。
黃臺吉不想打這一戰。
他不想將所有的一切全都壓上。
如今清國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這十數年來,實在是來之不易。
黃臺吉很清楚。
到現在為止,他已經讀過了很多書。
他在《公羊傳》中看到過一句話。
“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昔日蒙元入主中原已近百年。
朱元璋于南京開國之后,誓師北伐,平定北國,卻仍不罷休。
洪武北伐十三次,深至捕魚兒海,覆滅元庭,幾乎殺盡了黃金家族。
永樂之時,五出漠北,三犁虜庭。
后世仍對蒙元征伐不休,昔日強盛無比的蒙古諸部,就此分離四散,直到今時都還沒有緩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