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隆慶時期,蒙古諸部,出了一位雄主——俺答汗。
在俺答執政期間,向南屢屢入塞犯明,并于嘉靖二十九年包圍北京,制造庚戌之變。
而后俺答向北、向西擊敗敵對的兀良哈萬戶及瓦剌等部,并占領青海,向東迫使蒙古宗主大汗打來孫東遷遼河套。
但是最后的結果,在明廷軍事、政治、經濟的三重打擊之下。
俺答最終接受封貢,為大明順義王,為大明金國之國主。
正因為明廷對于蒙古的遏制,蒙古諸部不斷的衰弱,才使得他們大清的崛起。
否則蒙古也不會被他們大清所擊敗,成為他們大清的臣屬。
明廷的兩百余年的作為,真正的詮釋了,什么叫做九世猶可以復。
歷數上千年,諸如此類之事,漢武北伐,唐宗征虜,難以勝數。
成化犁庭的舊事還在眼前。
黃臺吉的心中沉重。
陳望如今執政南國,奉天子以令不臣,問鼎神器之心昭然若揭。
只待建功立業,便可以挾大勝之名望,迫使明帝禪位。
就算他們現在如今重新逃出關內,陳望也絕對不會放過他們。
昔日蒙元衰落之時的舊事將會重演。
昔日的明軍北上萬里,追元庭于捕魚兒海。
沈陽距離北國不過千里,陳望又豈能會放過他們。
濟寧城下,那一聲聲的雪恨,就已經是陳望表明的態度。
一旦敗出關內,哪怕是天涯海角,靖南軍都會尾隨而至。
到時候等待著他們的,只有滅亡一途,再無他路可走。
“不能輸……”
黃臺吉喃喃自語。
他的心中清楚無比。
這一場仗,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陳望根本就沒有給予他任何其他的選擇。
黃臺吉的心中悔恨。
他一生謹小慎微,深知以小伐大的不易,但是最終,還是太過于急切了。
時機還未到,他就不應該領兵攻陷明廷的京師。
是他的自己的選擇,讓陳望徹底擺脫了掣肘,將大義的名分牢牢的掌握在手中。
若非是如此,陳望麾下哪怕是再如何的兵強馬壯,也需要繼續積蓄力量。
不說是如何擺脫明廷的掣肘,就算其真正的掌握了中國的權柄,號令北伐,也需要花上大量的時間來積蓄兵力。
他們盤踞在關外之地,借助了地利和騎兵的優勢,足以立于不敗之地。
靖南軍雖然受降了大量的明廷的軍兵,以及大西、萬民軍的部隊,但是騎兵的總數還是只有七八萬騎。
能夠用于北伐的騎兵,就更加的少了。
要想積累出足夠支撐北伐的騎兵,靖南軍還需要繼續的積蓄騎兵。
步兵哪怕是再如何的強悍,也難以取代騎兵的作用。
到了關外的草原之上,真正能夠決定戰局勝利,還是騎兵。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一點,陳望若是想要北出山海關或是長城,必須耗費大量的金銀糧草,來維持著這一場戰爭。
如果他們沒有入關,攻陷京師,李自成占據著西北,陳望短時間也沒有辦法將全部的精力轉移到他們的身上。
但是現在,他們身處關內,局勢已經容不得他們再度撤離關內。
黃臺吉明白,一旦此時撤軍。
外藩蒙古諸部,恐怕都會因此嘩變,從而倒向靖南軍的一方。
失去了外藩蒙古這一重要的臣屬,重回遼東,和坐而等死根本沒有任何的區別。
黃臺吉審視著身前的輿圖,重新回憶著這數月以來靖南軍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