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正兩刻(6:30)
靖南軍的主力已悉數抵達預設陣線。
濟寧城東郊外的青色原野徹底被洶涌的赤色所吞沒。
目之所及,陣線上盡是耀目的赤紅之色。
無數赤旗、赤甲與紅纓匯成的狂瀾,占據了所有人的視野。
巨大的方陣在號鼓聲中如臂使指,隆隆的踏步聲宛若悶雷一般沉悶,甚至引得腳下大地都發出持續的低鳴與震動。
靖南軍九師的戰兵,在中軍陣中旗號鼓點的指揮下逐次展開,相繼進入各自作戰位置。
靖南軍的大陣共分為兩道陣線。
第一道陣線。
是以八蠟鋪為左翼支點,構筑的一條自八蠟鋪起始,綿延向東南一直泗水,與橋河集隔水而望的陣線。
在觀察到清軍逐漸開始回縮整隊之后。
陳永福也領兵退出了八蠟鋪的范圍,和劉文秀完成了城防的交接。
由劉文秀帶領兵馬三千進駐八蠟鋪。
李定國、艾能奇所領的第五、第六、以及劉文秀所留下的第七師其余部隊,三師合計步兵共有近兩萬人,被放置在了中央的位置。
三師之中,還有騎兵兩千余騎,承擔偵察、追擊、掩護等職責,為線列步兵師的掩護騎兵。
不過這三師因為原屬西軍的原故,只是普通的步兵師。
步兵五成為銃兵,只是裝配著初型海誓銃,也就是沒有銃刺的燧發槍。
另外五成為長槍兵,作為近戰部隊存在,承擔著在敵人臨近之時與敵人短兵相接,保護銃兵的職責。
而陳永福所領的河南鎮第二師,高謙所領的第三師,兩師合計步兵一萬四千余人。
全員列裝二型海誓銃,也就是裝備著銃刺的燧發槍。
對于這樣全面列裝銃刺燧發槍的部隊,為了和舊軍區分,在靖南軍的序列之中,稱之為線列步兵師。
同樣也有掩護騎兵兩千騎。
兩師被放在大陣的兩翼。
兩師的步兵,都是裝配這銃刺的線列步兵,可以有效的抵御清軍騎兵可能到來的襲擊。
五師合計有兵力四萬人,野戰陣線上大小火炮合計有兩百余門。
八蠟鋪作為重要的支點,以及前沿陣地的原因,不僅設下了五十余門用作防守的中小型火炮。
陳望還將原先濟寧城東的重炮陣地北移到了八蠟鋪中。
設二十四斤炮六門,十八斤炮十八門。
第二道陣線。
則是由周遇懋所領的湖廣鎮第一師一萬三千人為左翼,其中有步卒一萬一千人,騎兵三千。
左光先所領的漢中鎮第四師為右翼,步卒一萬七千人,騎兵三千。
陳望則是親率近衛師以近衛線列步兵萬人,近衛騎兵三千,坐鎮中軍。
共有兵馬四萬七千人,共有大小火炮三百余門。
在兩道陣線的中央,還設有一座作為支點的棱堡。
準確來說,這座棱堡是一座規模巨大的炮堡。
原本布設在城南的攻城炮兵營地被移到了此處,作為重要的火力支援點。
部署的重炮數量規模都與八蠟鋪相同。
兩道陣線,共有兵馬八萬七千人,步卒七萬兩千人,騎兵一萬五千人。
除此之外,在大軍的兩翼外側。
西面,曹變蛟帶領以本部湖廣鎮第三師騎兵為主力,混雜各師精銳騎兵,合計萬騎的主力騎兵。
東面,陳功同樣帶領著各師萬余精銳騎兵,陳兵于泗水以西,列于的兩道陣線之間。
泗水東面,橋河集則是由胡知禮所領的河南鎮第八師一萬兩千營兵鎮守。
在濟寧的東郊,靖南軍參戰的總兵力共計十二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