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正三刻。(8:45)
冷陽高懸,云清霧散。
一直以來遮蔽著濟寧東郊的薄霧,也被從北方卷席而來的凜冽朔風所驅散。
平野之上,雙方大陣之中的景象也清晰的落入了兩陣軍卒的眼簾之中。
兩軍的右翼和左翼已經展開了激烈的交鋒,炮火聲一陣接著一陣,喊殺聲一浪高過一浪。
八蠟鋪的戰事已經趨于白熱化,清軍以兩紅旗的甲兵作為中堅,驅使著外藩蒙古與旗下的包衣對著八蠟鋪不斷的發起沖擊。
八蠟鋪靖南軍的陣地外圍,大量的尸體堆迭著,宛若人間的煉獄。
在漫長的時間之中,八蠟鋪內的銃炮聲開始遲滯了起來,無論是火銃還是人力都會枯竭。
火銃在連續的激發之后會使得銃管過熱,有炸膛的風險,因此不能肆無忌怛的擊發。
而軍兵們的體力也有限,也沒有辦法一直保持著旺盛的戰意。
八蠟鋪內的靖南軍優勢在于有陣地可以依托,同時銃炮犀利,但是人數較少,需要支應三面,頗有些力有不逮。
而清軍作為進攻方,在銃炮方面雖然落后,但是軍中大量善射的射手彌補了這一缺憾。
同時清軍部署在八蠟鋪外的軍兵總數超過五萬人,兩倍于陳望部署在八蠟鋪內外的軍兵。
陳望緊蹙著眉頭,一直凝視著八蠟鋪周圍的情況。
曹變蛟已經領兵出擊,但是卻沒有辦法解除八蠟鋪的圍城。
鑲黃旗的甲騎就在旁側,曹變蛟幾次領兵突進都被鑲黃騎的騎兵所擊退,只能在外圍襲擾,給與進攻八蠟鋪西面的清軍一定的壓力,使得其沒有辦法傾力進攻八蠟鋪。
個人的武勇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影響戰局。
但是在這種數萬騎軍的交鋒之中,個人武勇的作用無限程度的被縮小已是必然。
昔日哪怕勇武如項王,也難破張良十面埋伏之計。
驍銳如李如松,也在數萬蒙騎的圍攻之下而含恨殞命。
曹變蛟雖然驍勇,但是一時也難以扭轉戰局。
如果是清軍之中,滿洲八旗是絕對的精銳。
那么兩黃旗,無疑是滿洲八旗之中精銳之中的精銳。
清庭從來都不是黃臺吉的一言之堂,八王議政的制度到現在都還沒有被取消。
黃臺吉想要成為真正的大清皇帝,但是努爾哈赤留給他的這一爛攤子卻是使得他不得不向現實妥協。
黃臺吉看似一直牢牢的掌握著清廷的權力,但是實際上不過是依仗著連勝的威望,開疆的利益,以及手中兩黃旗的軍力,拉攏一批人,打壓一批人,以此才能將權力一直攥在自己的手中。
正因為如此,所以八旗的實力從來都不均等。
兩黃旗被稱為內二旗,黃臺吉在繼位之后,就一直不斷的加強兩黃旗的實力,不斷的從各旗之中抽調牛錄,不斷的各處征調精銳入內,以此來維持自己的權柄,削弱反對派的勢力。
自家人知曉自家事。
雖然吸納了西軍、明軍諸鎮大量的騎兵。
但是在騎兵的戰力與數量之上,靖南軍比起清軍,仍然還有相當長遠的距離。
在吸納諸鎮騎兵之前,陳望麾下的家底不過只有七八千的騎兵,這七八千的騎兵確實歷經的反復的訓練。
他們的武備精良,一直以來都是采用的新式戰法和訓練方法,稱得上是一支近代的騎兵。
但是西軍和明軍諸鎮的歸附騎兵,都是崇禎十五年的時候才整合入軍,截至此時都還沒有到一年的時間,戰力比起八旗的精銳甲騎來說自然是要差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