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鑲黃旗這樣的八旗之中的精銳,更是要差上許多。
正面硬撼,無疑是難敵清軍騎兵。
尤其是為了保護右翼,陳望幾乎將所有的久經訓練的新式騎兵都交給了陳功帶領。
曹變蛟所領的騎兵,基本都是歸附的西軍與整編后的明軍諸鎮騎兵。
曹變蛟領著這樣的一支騎軍,能夠和清軍的鑲黃旗并萬余的蒙古輕騎打的有來有回,實際上早就已經遠超過陳望起初的預料了。
只此一點,曹變蛟便已是可稱名將。
就在陳望的沉思的時候,代正霖在這個時候,走到了近前,啟稟道。
“清軍部署在宮村鋪的重炮部隊正在轉移,往中央而來,同時清軍正從北方調集更多的重炮運送渡河。”
代正霖指著正北方,清軍中軍的前陣位置,沉聲匯報著。
“此番清軍南下,將一應重炮全部調遣而來。”
“經由松錦、京師兩戰,結合情報司所探情報,清軍起碼擁有超過九十門以上的重炮。”
陳望的雙目微瞇,轉頭看向北方。
很多時候,很多人對于清軍會有一個常識性的錯誤。
就是認為清軍在火器方面頗為落后。
這不能算是全錯。
但是起碼錯了一半。
清軍對于火器實際上一直以來都頗為看重。
不僅僅編練了一支純火器部隊烏真哈超,而且在八旗旗兵的部隊之中,也裝備著為數不少的火器。
不過清軍對于火銃看重程度確實小于弓箭,但是對于火炮的看重,卻是當推第一。
崇禎四年(1631年)時,清軍便設立了專門炮廠,以佟養性為授漢軍都統,總理漢人官民事務,監鑄紅夷炮。
算上鑄造,繳獲,清軍當時共擁有紅衣炮四十門。
松錦之時,清軍單是進攻松山,便調集了二十七門紅夷大炮。
至崇禎十五年,清軍在錦州又制造成功了三十五門重型火炮,定名為“神威大將軍”。
新鑄的火炮用的失蠟法制作,比起之前的紅夷炮更輕,射程和威力也更遠更大。
炮內為鐵胎,外面澆筑銅壁,鐵心銅體,利用銅炮耐用的特點,可將炮管鑄得更薄,
炮身長八尺五寸,即兩米五左右,重三千八百斤,用藥五斤,可打炮彈十斤。
十斤炮彈換算成西制,約等于十五磅炮,已經達到了攻城炮的標準。
但如果僅僅是這些火炮,清軍在重型火炮數量和火力上的優勢還不算太大。
畢竟此番北上,陳望共攜帶了攻城重炮四十八門,其中二十四斤炮十二門,十八斤炮三十六門,雖然在數量上略遜一籌,但是毀傷能力更強。
而且炮兵的素質,也不是清軍可以比擬的。
只是清軍在接連攻陷錦州、松山、京師這些原先明庭所控制的重鎮之后,將這些城池的守城重炮拆下了不少。
陳望此前的統籌布置之中,也讓黃臺吉感到了威脅,黃臺吉于是將這些重炮也運送到了關內大半。
根據明庭官方的數據,這些守城的重炮很多都是起碼能打十五斤以上炮彈的重炮。
當然甚至一些能打炮彈三十斤以上的超級重炮,但是這些重炮在野戰之中根本沒有任何的價值,也不可能拉到軍中野戰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