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軍陣!”
靖南軍前陣中軍,一眾軍將怒吼著維持著軍陣的完整。
軍陣之中的銃兵已經開始了自由射擊的狀態。
在對射的初期,通過整齊劃一的齊射,能夠在瞬間爆發出最為兇猛的火力,最大限度的殺傷敵軍整齊隊列,挫其銳氣。
然而,當戰局進入持續的交火階段后,轉而采用自由射擊,才能保證火力的持續性和最高輸出效率。
在這個階段,誰能射出更多的彈丸造成更多的殺傷,便能夠取得更多的優勢。
此刻靖南軍的銃兵陣線已經進入了自由射擊的狀態。
爆豆般的銃聲不再整齊劃一,卻變得無比綿密,竟然沒有斷絕的跡象。
后排的銃兵們負責裝填,而前面三排的銃兵們則只負責射擊。
他們無需分心裝填,只需接過從后方遞來的火銃,架穩、瞄準、扣動扳機。
射擊產生的硝煙剛剛升騰起來,打空的銃槍便被迅速遞道后方,而后不久另外一支已經裝填完畢的火銃又已經是被塞入了他們的手中。
如此循環往復,使得射擊的頻率達到了一個極為驚人的程度。
部署于中陣兩翼的這兩個師銃兵,受限于軍工產能,并未能全面列裝銃刺。
這意味著他們缺乏白刃近戰的能力,絕不能被洶涌而來的清軍重步兵浪潮直接卷入貼身肉搏。
但缺點在某些地方卻也是最大的優點。
正因為他們使用的沒有列裝銃刺的銃槍,所以他們完全不需要考慮銃刺對裝填和傳遞的影響。
因此可以使用這樣的傳遞戰法,在有限的時間里,傾瀉出遠超常規編制的火力。
這并非是什么跨越時代的戰法,不過是火器時代最為經典,卻也最考驗紀律與訓練的戰法——三段擊
但是卻也將燧發槍在正面的火力輸出達到了最大。
燧發槍在裝填速度、射程都比火繩槍更有優勢。
而最為重要的是,燧發槍因為是用燧石擊火,不需要擔心擔心相鄰士兵火繩的火星引燃自己身上的火藥袋,這使得靖南軍的燧發槍兵能夠以一個更為緊密的陣型排列。
在勉強進行了將近一刻鐘后的對射之后,清軍漢軍旗的銃兵終于忍受不了巨大的傷亡徹底的陷入了崩潰。
哪怕是身后的督戰隊也沒有辦法遏制住他們的潰勢。
前陣銃兵在慘重傷亡之后最終崩潰,恐懼如同瘟疫一般傳染,并迅速侵蝕著后方漢軍旗披甲步兵的士氣。
他們眼睜睜看著前方的同袍在靖南軍綿密的彈雨下成片倒下。
幸存者剛退下來,便被冷酷無情的督戰隊揮刀斬殺,血淋淋的人頭被高高挑起以儆效尤。
恐懼扼住了每個人的喉嚨,求生的本能讓他們想要轉身逃跑。
但是……
他們不敢……
他們的身后,并非生路,而是比眼前靖南軍的銃口更加恐怖的景象。
上萬名正黃旗的全副武裝的精銳旗兵,就站在他們身后不到五十步的距離。
大清皇帝的龍纛就立在他們的身后。
這些由黃臺吉親統的正黃旗旗兵,不僅是戰略預備隊,更是最冷酷的戰場執法者。
前陣銃兵的傷亡,也深深的影響了漢軍旗后方披甲步兵們的士氣。
但是他們卻不敢逃,他們眼睜睜的看著前陣的銃兵在分崩離析之后,被督戰軍兵無情的斬殺。
他們的身后,是正黃旗上萬名全副武裝的旗兵。
他們若是膽敢轉身潰逃,等待他們的將不僅僅是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