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鎮是要對朝鮮用兵??”
作為參謀司的主官,代正霖的軍事嗅覺十分的敏銳。
他清楚的知曉,只是控制整個朝鮮,使得朝鮮臣服,惠登相所率領的山東鎮兵馬已經足夠,完全沒有必要再派遣高杰北上。
聯想到此前在軍議之時陳望的言論,代正霖已經猜到了一些陳望的想法。
“朝鮮……畢竟還是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國……”
“我知道。”
陳望目光平靜如水,聲音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
“但是,我不在乎。”
在明朝初期,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定下不征之國。
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朱元璋建立明朝,擊敗蒙元,開國建元,重登華夏君位之后。
他要面對的,是歷經戰火摧殘的山河。
在整個洪武時期,東南沿海并不安寧,那些曾經的反對者,逃到了海外不斷的襲擾東南沿海。
蒙元的威脅仍在,元庭雖然接連戰敗,但是仍然擁有著強勁的勢力。
這也是為什么,朱元璋在平定九州之后,仍然執意北伐的原因。
中國在當時聯綿的戰亂之中,百姓困頓,國家貧苦,朱元璋所打的仗,基本都是不得不打的仗。
在最后的時候,能夠不打仗,朱元璋便選擇不打仗。
這最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朱元璋,對于當時處于他統治之下的中國,有著一個非常深刻的意識。
當時的北國,已經丟失了數百年的時間,尤其是燕云十六州離開的時間更久。
北人不以為自己為漢,而風俗甚至于南地漢人也有著巨大的差異。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朱元璋清楚,當務之急是要讓華夏歸心,南北達成共同的認同。
百姓,已經苦不起了,已經負擔不起了。
所以朱元璋的選擇,不斷的削弱蒙元的勢力,打壓東南沿海的海盜。
對于西南之地,以少量的兵力壓服大多數的土司,同時打壓反對的土司。
而在西域之地,固守河西走廊,暫時穩定邊疆。
到了統治后期,朱元璋將施政重心轉向內政,全力恢復社會民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大規模裁撤軍隊,而是將兵力維持在足以應對戰備需要的規模。
但是。
在那個時候,朱元璋并沒有定下什么所謂的不征之國。
在陳望仔細的審視了一遍史書之后。
他敏銳的察覺到了被很多人都所忽視的一點。
朱元璋定下不征之國,在洪武二十八年。
而朱標逝世,是在洪武二十五年。
正是因為朱標的逝世,才使得朱元璋改變了他原先心中定下的國策。
朱元璋這樣的雄主,只手擎天,使得天下傾覆的雄主。
此前在河西走廊、在西南,在沿海布下了諸多后手,哪怕是在國家明顯困頓之時,仍然沒有大幅度的削減軍隊。
難道朱元璋,真的滿足于只收復燕云十六州,只是取下河西走廊,卻不愿意取下西域,取下漠南,重開漢唐之盛世,名垂于千古竹帛之中。
明明在此前的數十年來,朱元璋都是一個雄才大略,欲與唐宗漢武相比,又怎會甘愿偏安于神州舊疆?
這背后藏著的,或許不是帝王的退縮,而是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而隱忍的期許。
朱元璋想要做的。
是要為朱標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他的功勞已經足夠名留于青史之上,朱元璋的心中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