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官員俸祿一直以來極為低廉,即以七品知縣而論,歲俸本色折色共加折銀不過三十余兩,各部尚書年俸折銀亦僅三百余兩。”
說道這里,馬士英稍作停頓,見陳望并未打斷,心中稍松,這才繼續道。
“此等微薄俸祿,尚需供養幕僚、應酬往來。若再失免稅之利,恐清廉者難以為繼,貪墨者更思盤剝,臣恐新政未行,而吏治先壞。“
“此番艱難,還請燕國公三思,伏望陛下明鑒。”
馬士英先向著陳望躬身作揖,而后這才轉而向著高居于龍椅之上的隆武帝行禮。
隆武帝微微頷首,似乎是對于馬士英的言語頗為贊同,而后緩緩開口。
“元輔所言頗有道理,燕國公以為如何?”
當隆武帝詢問陳望的意見之時,殿內的百官皆是神情不由一黯。
不過旋即,陳望之后所說的話,卻又讓眾人錯愕。
“臣,亦認同馬閣老所言。”
陳望現在要推行新政,而馬士英的話則是反對新政,陳望卻又贊同馬士英的諫言。
所有人的心中都升起了疑惑,因為這難道不是前后矛盾嗎?
沒有等眾人心中胡亂的猜測,陳望已經接過了殿內的話語權,繼續道。
“所以臣擬定新政第二款,名曰:火耗歸公。”
“往昔今各省州縣征收錢糧,皆以火耗之名,加征錢糧,各地官員往往此名目,大肆加征,征收的“火耗”遠遠高于實際的損耗。”
“貪腐者多征數成,使其盡入私囊,而清廉者照實征收,生活清苦。”
“臣請敕令天下,凡征收錢糧,按各地實情核定火耗,悉數歸公。”
“以收取火耗之資金,另設“養廉銀“一項,按照官員的官職高低、政務之繁簡、地方之沖僻以及耗羨之多少,酌定數額,發放養廉銀,以厚俸養廉。”
陳望轉身,目光掃過馬士英,又掠過了朝堂之上的一眾大臣,語氣平靜。
“如此既可杜絕貪墨,又能保全清廉,使官員無后顧之憂,新政得以順利推行。“
“此策,馬閣老,以為如何?”
火耗本就是潛規則下的產物,不能被拿到臺面之上。
貪墨者有,而清廉者無,此刻陳望將其在朝堂之上當眾提起。
如今被陳望公然置于朝堂之上。
若反對此法,無異于自認貪腐。
而陳望火耗歸公之后,發放養廉銀的舉措。
這一道政令若是頒布,對地方貪墨官吏堪稱是沉重的打擊。
然而,對那些清廉自守的地方官和與征稅無關的京官,卻是莫大福音。
尤其是作為基層的京官,他們往日從這火耗之中,何曾得到過一分一毫?
實權的部門灰色的收入尚可,但是一些清閑的衙門,連養家度日都是難題。
如此想來,火耗歸公這一項新政,對于他們來說卻是利好之策。
不過……
那養廉銀又能有多少?
他們免稅免賦的優待可是被免除了……
殿內群臣都在自己的心中盤算著。
“根據預估,若為一地知縣,每年可獲養廉銀最低也能有兩三百兩,知府一級養廉銀按照預估,最低應有千兩,若為京官事務較少,養廉銀雖然不能與地方官員同等發放,但是起碼也會有其半。”
等到陳望最后的話語落定,朝堂之上一眾百官盡皆愕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