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酒肆、坊市街口,凡是人多的地方,都能看到他們靈活的身影。
喝茶的客人,路過的行人被叫賣聲吸引,紛紛駐足。
一份報紙不過一枚銅錢,價格并不算高昂。
在明時并未普及義務教育,但是識字率卻是并不低。
鄉間的百姓不識字的或許較多,但是在城中的居民尤其在外做工的,基本上都能夠識得一些簡單的字。
因為明朝對于讀書人的優待,民間辦學之風極盛。
但凡是有些條件的宗族都會在族內開設族學,鄉間村中甚至也能聽到朗朗書聲。
明朝盛行,也與當時的識字率有關。
在明朝的中后期,尤其是江南地區,出版業極其繁榮,刻印了大量書籍、戲曲、。
若是識字的人不多,那么刻印這些書籍又有什么作用?
開封作為河南的省會,文風雖然不如江南昌盛,但是也沒有差上太多,能夠識文斷字的人并不在少數。
報紙一份份的從報童的手中被售賣到了城中百姓的手中。
很快,街頭巷尾,茶館瓦肆之間一張張報紙展開,三五成群的人圍靠在一起同看著報紙上的內容。
有不識字的人找到識字的人,陪笑著也想知道報紙上的內容。
大部分買了報紙識字的人也不推辭,畢竟都是街坊四鄰,當下便將報紙上一一念出,那些不識字的則圍攏在旁,屏息凝神的聽著,人群中不時爆發出陣陣驚嘆和議論。
“老天爺啊,那些官老爺們,竟然也要當差納糧了!”
“國公爺請朝廷廢了三餉,現在又廢了丁銀,火耗也少了,咱們這日子豈不是會好過很多?”
未幾,街頭巷尾便已是議論紛紛,這些時日天下稍安,報紙上也沒有什么太大的新聞。
無非是靖南軍又剿了哪里的匪寇,哪里又來了新奇玩意,糧價又是幾何。
也就是在報紙之上常常更新的那幾名大家寫的,讓人惦記著了。
最大的消息也只是靖南軍的大軍抵達了開封城內,軍中軍兵得了回鄉省親的假期。
但是想不到,今天居然聽到了新政的消息。
而且那新政的內容,光是聽報童們高聲的叫嚷便是讓眾人都想知曉,畢竟這些可都是關乎著家中生計的大事。
報紙上的內容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歡喜的自然是那普通的百姓,走街串巷的小民。
而憂愁的自然是那些家境殷實的士紳官宦。
不過卻是也沒有人敢斥責報紙上新政上的內容,不說市井的普通百姓們對于新政是歡喜的,街頭巷尾那些挎著雁翎刀,按著鞓帶巡視在街上的錦衣衛可都在盯著他們。
若是簡單的幾句牢騷,尚且引不來什么麻煩,但若是公然抨擊新政引起了騷動,那必然是要被送去錦衣衛的衙門走上一遭了。
如今開封城內,新設了一處錦衣衛的千戶所。
那里可不是什么好地方,進去了的人,可不見囫圇出來的。
南薰門前的一處早點攤子,煙火繚繞,大部分座位都已坐滿。
攤前食客三教九流,有挑著擔子歇腳的貨郎,有身著短打準備上工的工人。
但更多的,還是那些身板挺直、身著赤色箭衣的靖南軍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