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十三年六月
正是一年最熱的季節,就在這個時候,朝堂上的官員和神京的百姓們突然開始躁動了起來。
因為他們已經接到消息,汪知節率領的使節團和賈瑜率領的班師回朝的大軍明天就要抵達神京。
昌平帝早在三天前就發了明喻,神京七品以上官員全都要出城迎接使節團和回朝大軍,除告假和值班之人,任何人都不能缺席。
第二天,北城的德勝門外,數萬看熱鬧的百姓將偌大的北門擠得滿滿當當,所有人臉上都帶著興奮之色。
國人愛看熱鬧,這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縱使朝代更迭歲月蹉跎也無法改變。
加之這年頭老百姓的娛樂活動本來就少,如今好不容易碰到這么一件大事,那就更不能錯過了。
人多了,一些商販也開始心思活絡起來。
不少人開始推著小車或是在官道周圍擺起了小攤。
什么賣燒餅的、臭豆腐的、賣藝的、雜耍的都有,可謂是熱鬧非凡。
這就是昌平帝上了北城的城門樓后看到的景象。
看到昌平帝一直盯著城外的小商販看著出神,隨同侍駕的戴權心頭就是一跳,低聲道“皇爺,是否要奴婢將那些人全部趕走”
“不用。”
回過神來的昌平帝擺了擺手“朕早有明喻,今兒個我大夏所有子民都可以前來迎接還朝大軍。
百姓們難得這么高興,咱們怎能掃了他們興致呢”
看到昌平帝發了話,戴權便側身退了下去。
隨后,有太監搬來了凳子和桌子請昌平帝坐下,隨后又奉上了香茗和幾碟點心。
昌平帝一只手端起香茗慢慢品嘗的同時,右手則是放在桌子上不緊不慢的輕輕敲打著。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每當他做出這個動作的時候,就代表他此時的心情是愉快的,而愉快程度也跟他敲打桌子的速度成正比。
作為昌平帝的身邊人,戴權當然知道自家主子的這個習慣。
低著頭的他偷偷瞥了昌平帝敲打著桌子的手一眼,隨后飛快的收了回來。
心中開始飛快的盤算起來,這個賈三思一飛沖天的架勢明眼人都明白誰都擋不住。
自己身為昌平帝的身邊人,雖然不能跟賈瑜走得太近,但適當的示好還是可以的,比如適當的關照一下昭勇將軍府和賈府。
不過一提起賈府,戴權就感到有些頭疼,身為中車府的一把手,他對于寧榮二府的那些齷蹉事非常清楚。
在他看來,自從賈代善死后,寧榮二府的后輩里就沒有一個能挑大梁的,全靠賈母在強撐著。
如果照這樣的情形發展下去,只要賈母一死,整個賈府就會徹底沒落下去,消失在塵埃里。
可現在偏偏出了個賈瑜,雖然不是寧榮二府的直系子孫,可人家畢竟也是金陵十二房出來的,還娶了榮國府的嫡長孫女賈迎春。
這樣一來,賈家的下場還真不好說啊。
“要不提醒一下賈三思,讓他注意一下東府的那位賈珍”
就在戴權在心底暗暗盤算的時候,就聽到遠處傳來一陣歡呼。
“來了他們回來啦”
不一會,一名小太監一路小跑著來到了昌平帝的跟前,跪了下來大聲稟報。
“陛下前方探子來報,汪閣老和班師回朝的大軍已經到了兩里外,很快便會抵達德勝門。”
昌平帝聽后站了起來,大手一揮“走都陪朕去迎接咱們凱旋歸來的英雄。”
說完,他率先下了城門樓,在的身后是伺候的太監和一長串的文武百官。
“嗚嗚嗚嗚”
伴隨著陣陣低沉的號角聲響起,也預示著班師回朝大軍已經來到了城門外。
很快一條長龍似的隊伍便出現在眾人的視線里。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隊隊穿著紅白相間軍服的火槍兵,他們步伐整齊,扛在肩上的火槍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
緊隨其后是長槍兵和刀盾兵,這些人身穿厚實的鎧甲,手持圓盾、利刃和長槍,同樣一臉的肅穆。
看到隊伍出現,城門口的百姓們不約而同的發出了齊齊的歡呼聲。
數萬人的歡呼聲響徹在整個北門上空,不少人的耳朵都被震得嗡嗡作響。
由于動靜鬧得太大,嚇得負責維護秩序的兵丁趕緊加緊巡邏,在道路兩側來回巡視維持秩序,以防止發生意外。
一身鎧甲的賈瑜騎著他的紅棗馬,看著不遠處城門口處那個寫著“德勝門”的牌匾心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