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秋也注意到定型問題,她手里正在用的羽毛筆羽毛的部分硬硬的,有點像糊了膠水,而正嘗試做得,羽毛柔軟,還有些微動物身上的腥氣。
羽毛筆肯定不是直接做,應該要進行一定的加工。
羽毛的硬度讓連秋想到兔子皮,處理兔皮的時候她是把兔皮洗干凈再進行晾曬。
羽毛筆經過同樣的手法果然更加接近樣品,這說明思路是對的,但成功率不太高,所以連秋又進行了一系列造作,比如加鹽,太陽燒完再烤之類的,最后得到了一盒至少看起來有九成相似的。
筆墨都有了,連秋自然想到紙。筆記本只有一本,不可能夠她用的。
蔡倫用樹皮麻布等混合物造紙是歷史課背過的,可以說是常識,但就這一句話她也不知道怎么辦。她倒是曾經看過竹紙注3的制作過程,電視上科普非遺的時候,但也忘得差不多了。
沒辦法的連秋只能選擇笨重的竹簡。竹簡加刻刀她還是知道的,古人的書寫方法。
然而這種嘗試很快被放棄,手疼。
連秋忽然理解了古人為什么會用文言文,文言文經常一個字表示一個詞的意思,她懂,真的,用刀當筆,能只寫一個誰會寫兩個。
古人寫文章為什么那么短小精悍,連秋有理由懷疑和竹簡離不開。
而且,要做竹簡需要把竹節做成竹片,這一步倒是很簡單,但竹片的重量單個不算什么,光一天的日記都得一大摞,那分量可不輕。
不行,她需要減負。
連秋想自己反正用的是光滑的竹皮,遂決定把竹皮和里面的部分分開。
老竹嫩竹分開竹皮不易,只有正正青春年華的才好。
可惜的是,被剝下的竹皮仿佛失去了生命之源迅速枯萎發黃,羽毛筆蘸的墨水在上面陰了一片,更別說用刻刀刻后再用墨水涂了。
連秋
只能用竹簡寫字的快樂都沒了。
連秋剝下來的部分因為養成的節儉的習慣沒有人扔,當然曬干嘗試書寫后比竹皮好一點,但效果也不怎么樣,最后被她廢物利用搗碎。
她還是沒有放棄造紙,不如說,正因為寫竹簡太過痛苦反而激起希望。
造紙的傳說太過意識流,總而言之就是啥碎片來者不拒,最后鋪成一片晾干。
那竹子除去竹皮的部分也是符合條件的。
要不是竹皮賣相不加,連秋恨不得也投進去。
作者有話要說注1靈感來自胭脂蟲
注2參考羽毛筆的制作
注3參考竹紙的制作,不過同樣因為主角的限制,是非常非常簡陋的殘本。感謝在2021071516:56:392021071617:51:36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挽袖輕舞88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