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官要問了,武臣這次表現如此糟糕,為何總理京營戎政還是武臣
一來,當然是因為仇鸞花錢買平安的事沒有暴露,嘉靖以為此人不錯,可以信賴。
二來,這里就必須要說一下舊制。遠的先不說,命武臣一人總理營政始于洪熙時。宣德五年,以成國公朱勇言,選京衛卒隸五軍訓練。次年,命科道及錦衣官核諸衛軍數。征高煦及破兀良哈,皆是以京營取勝。正統二年,還是因為成國公朱勇所言,令錦衣等衛、守陵衛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隸錦衣督操,其余悉歸三大營。制度本來也未見得有什么大問題,可誰料出了土木之難,明初賴以震懾天下、出擊蒙古的精銳京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時候留守京師的文官集團發現機會來了,不顧英宗被擄于瓦剌,力推景帝登基,景帝于是用于謙為兵部尚書,于謙遂以三大營各為教令,臨期調撥,兵將不相習,乃請于諸營選勝兵十萬,分十營團練。每營設都督一人,號頭官一人,都指揮兩人,把總十人,領隊一百人,管隊二百人。再于三營都督中推一人充總兵官,監以內臣然后關鍵的來了兵部尚書或都御史一人為提督。其余軍歸本營,曰老家。京軍之制一變。
于是,文官集團第一次把手伸進了軍權核心京營之中。
然而接來下的情況可能大家都沒料到,英宗靠著人格魅力居然從瓦剌逃了回來,接著不久景帝病重駕崩,英宗復辟。
于謙作為推景帝上位的重要人物,自然被找了個罪名殺掉,團營亦罷。
再往后憲宗、武宗、世宗歷代皇帝對于京營來來回回改制,這個總理京營戎政一會兒是武臣,一會兒是文臣,甚至還有汪直這個宦官總之很亂就是了。
另外要補充的一點就是,原本五軍府都是開府給印的,但是只主兵籍而不與營操,營操官則不給印。戎政既有府又有印,是自仇鸞開始。
仇鸞雖然是個廢物,但當時由于其他戰線都是一觸即潰,他靠著賄賂俺答汗,居然被認為當世名將,很是得寵。得了寵當然不能一言不發,于是他建議嘉靖帝選各邊兵六萬八千人,分番入衛,與京軍雜練,又令京營將領分練邊兵,于是邊軍盡隸京師。但這個主意明顯是個餿主意塞上有警,邊將卻不得征集,結果不僅京軍沒練起來,邊軍也越來越垃圾,只能是“邊事愈壞”。等仇鸞丑事揭穿身死,朝廷乃罷其所置戎政廳首領官之屬,但入衛軍則只罷了甘肅一地。
由于高拱剛才沖高務實點了點頭,高務實把高拱這一望的意思理解錯了,以為是示意他發言,于是道“總理戎政掌握京師大部分軍權,這個位置交到武臣手里自然無法令文官們滿意,因此,必然很有一批文官希望把這一大權力拿過來。趙閣老這么做,小子以為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因為三伯起復對他的壓力太大,以至于他不得不以此來博得更多文官的支持,以圖對抗三伯之威勢;第二種可能是他推動此事可以直接獲利譬如說以他的人做這個總理京營戎政,拿下這個位置,倒不是說他就敢做出什么不堪言之舉,而是會讓一些人錯估形勢,以為陛下對他圣眷隆重,從而使一些人對他與三伯相爭之事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