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增產使得遼東人口可以穩步提升,而玉米的爆發式增產則使得它成了馬匹的主要精飼料來源,不僅供應遼東一地,還供應了大半個“九邊”,重要性毋庸置疑。
蘇松目前是絲綢與棉紡業基地,同時承銷了上游來的瓷器、紙張等高附加值產品,基本上走的是“輕工業”路線。當然,這和高務實的商業力量始終不曾大舉進入這一地區有關。不過暫時來說,高務實也沒有很強大的意愿要改變這一點。
畢竟現在只是公元1600年左右,倒也不必全國都大干特干重工業,長三角這邊既然適合發展輕工業,那就先這樣發展著。反正都是高附加值的產業,繼續做大做強也不吃虧。
廣州比較有意思,佛山地區自古能產好鐵好鋼,但高務實這個喜歡搞鋼鐵相關產業的人卻始終沒有在廣州投資鋼鐵產業。這是因為高務實知道,廣東相對北方幾個省來說并不具備鋼鐵產業的資源競爭力,與其在廣東發展鋼鐵產業,還不如搞好北方那幾個地區。
高務實在兩廣也是有一定的產業規劃的。按照他之前的安排,廣西主攻制糖業,廣東則主攻造船業和粵繡、棉紡。
這里有一個前提必須要說此時的廣東不同于2021世紀的廣東,現在的廣東經濟并不突出,別說和江南一帶相比了,與其臨近的江西、湖廣都比廣東的經濟實力要強廣東經濟的崛起直接和海洋時代到來掛鉤。
正因如此,高務實暫時也沒給廣東安排太多的產業發展計劃,畢竟屬于它的時代只是剛剛到來。等時代的浪潮抵達,根本不需要誰來安排,廣東自然而然會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最后就是武昌了。武昌這邊要說高務實印象深刻的,那無疑是原歷史中的漢陽鋼鐵廠和漢陽兵工廠,前者比較悲劇,后者倒是在抗戰中立下大功。
不過,張之洞搞漢陽鋼鐵廠雖然有點腦抽,但其實抽得也不算太厲害,至少這地方交通便利肯定是一大優勢。當然,高務實不打算在漢陽建鋼鐵廠,就算要建也得建在臨近的蘄州,因為蘄州邊上有礦煤鐵都有,且蘄州同樣位于長江沿岸。
至于現在么,剛才皇帝不是已經發話了嗎那就先建兵工廠或者說,配合蘄州的鋼鐵廠一道建立皇家兵工廠。
當然,考慮到武昌這么好的位置,只有鋼鐵廠和兵工廠是不夠的,還可以繼續擴建內河造船廠。沒錯,京華在這里本來就有內河造船廠。除此之外,水泥廠、造車廠馬車等等,也是有一定基礎的,可以繼續擴建。
同時,考慮到南方還沒有鋼鐵產業基地,蘄州鋼鐵廠完全可以往大了建,將來南方內陸省份的鋼鐵需求就靠它來滿足了包括鐵軌需求。
感謝書友“qx7777”、“云覆月雨”、“doni”、“七彩神仙魚”、“書友”的月票支持,謝謝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