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將來萬歷天子駕崩,但他積攢下來的政治聲望也會余蔭自己的太子。只要太子沒有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那么即便是高務實,也動搖不了太子從自己父皇手中繼承的皇位。
頂多,你架空小皇帝唄。可是你終歸是要死的,而小皇帝比你年輕三十多歲,大家拼壽命,優勢總在小皇帝。當你死了,你兒子總不能也繼承你的官位吧那么,小皇帝自然勝出。
這里就該說朱翊鈞的第二條理由了。漢朝的政治架構基本上以門閥制度為主,即權貴們的權力可以比較輕松地讓自己的下一代合法繼承。然而大明的政治架構可不是漢朝那樣的門閥制度,大明施行的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產生的文人官員才是維持國家運轉的主力。
或許有人要說,大明也有宗王宗親,還有各大勛貴,怎么就不算門閥了呢開什么玩笑,宗室不過是個豬圈,甚至現在高務實連豬圈都想給他拆了,在政治地位、政治實權上他們根本不值一提。
至于勛貴,他們倒是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但他們負責的不是國家的運轉,而僅僅只是拱衛皇權。舉個例子,假設朝廷明年要加稅或者減稅,請問是內閣首輔的意見重要,還是某位國公爺的意見重要
別開玩笑了,任你是哪家國公爺,但凡不是嫌自己這個國公干得膩歪了,那就壓根不會就這個問題多說半個字。
別說是這些朝廷行政上的事務,就算是五軍都督府主管的那些事,國公爺與其他勛貴們一般也不會和兵部糾纏太多除非兵部說以后勛貴們連在五軍都督府掛名都不允許,那他們或許會跳出來跪求皇帝為他們做主。
當然,這種情況下皇帝有極大概率也是真要為他們做主的,畢竟如果勛貴們完全靠邊站了,那皇帝也就真成了孤家寡人,開始變得有些危險了。
總之,朝廷實際上的行政大權都在文官集團手中,而文官集團的權力因為科舉制的存在,無法合理合法的轉到自己的兒孫手中,只能通過“師生”、“同年”、“聯姻”等關系來維持。
而即便有這許多加持,家中的學業也必須搞好。因為你一代人沒考上還能靠上代人的余蔭,可要是再多一兩代人考不上,那就真的只能家道中落了。
如此說來,前兩條分別是社會思想不同,權力繼承制度不同,那么朱翊鈞的第三條理由是什么呢
是權力分配不同。
霍光執掌大權靠的是什么除了漢武帝臨終前給他的“顧命大臣”地位之外,真正重要的毫無疑問是“大將軍”之職。
大將軍,古代領兵之最高統帥。始于戰國,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漢代沿置,職掌統兵征戰。事實上多由貴戚擔任,掌握政權,職位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