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之前,最高軍事武官稱為上將軍,如秦之白起,燕之樂毅,秦末之宋義、項羽,為一國之最高軍事統帥。陳勝,吳廣起義時,趙王武臣任命陳余為大將軍。
西漢時,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韓信被處死后即不常置。僅戰時臨時受封,戰畢即除。如漢景帝三年前154,吳、楚等七國反叛,劉啟任命竇嬰為大將軍。而后劉徹以衛青為大將軍,并規定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后又設大司馬,為將軍的加官。
因之前丞相的權力過大,自漢武帝起,權力逐步轉入中朝。武帝時天子的賓客,大都是掛著侍中頭銜與政的。但武帝時的將軍都是領兵出征,并不過多參與朝廷政治。甚至衛青和霍去病并為將軍,加大司馬,親信無人可以比擬,但他們也只是主要掌管軍務。
到霍光時,開始用大司馬大將軍的名義當政,權力在宰相之上。從此,大將軍實為中朝官領袖,后王鳳等皆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漢成帝后期,改大司馬由加官轉為本官,設金印紫綬,去將軍之號。
總之,按漢官儀載“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而按文獻通考卷五十九則云“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
最后這句話很關鍵,“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遠出丞相之右。”所以說,霍光在武帝去世之后,不僅是大漢的“首席顧命大臣”,還是“軍政全權掌控者”。
那么,朱翊鈞所謂讓高務實“去做霍光”,高務實真能做到嗎其實不能,因為漢、明兩朝的官職體系相去甚遠。
大明早已沒有宰相,而現在的所謂內閣首輔,頂多只是宰相的超級弱化版。首輔既無宰相之名,也無宰相之實主要指開府設置官吏等權力,僅僅只是由于卡在了皇帝與百官的中間,占據了原本屬于宰相的“生態位”,所以在外界還會被以“相”稱之罷了。注這一點在本書很早的階段就有論述,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這樣一看,情況就很明顯大將軍不僅明確位在三公之上,而且內掌政權,外掌軍權,兩邊還都名正言順,可見權力何其巨大,何其穩固,何其不容置疑
首輔大學士呢,正經來說不過是個五品小官,理論上只有一個對皇帝提出建議的權力是否獲得采納,全看皇帝心意。
名不正則言不順,因此首輔要做事,一靠皇帝聽建議,直接下達圣旨,走正規流程過六科,然后六部執行;二靠寫私函給各地要員,以自己“既如宰相之尊,又如近臣之親”的古怪地位使該員有所畏懼,不得不遵照其意志執行私函中表達的意思。
總而言之,首輔這個位置權力大不大,很大程度上看是誰在其位。就好比當年李春芳做首輔的時候,滿朝文武都不拿他當根蔥,但李春芳一走換了高拱上來,大家立馬老實巴交,除了極個別死硬反高派之外,其他人全成了乖寶寶,恨不得出門都叼著奶嘴走。
當然,其實之前王家屏當首輔的時候也沒差太多,哪怕王家屏脾氣并不好,但多數朝官也并不怕他。可是等他一走,高務實繼任,大家又立刻老實了。甚至連沈一貫都被迫找借口出差,先跑去泰山安排了一番,又一路跑去了南京。
然而不論如何,首輔的權威并不穩固,因為連它這個職務都不算什么“經制之官”,有多少權威只看兩點一是皇帝對你這個人態度如何,親則權力極盛,疏則威風喪盡;二看你個人的勢力大小、威望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