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會之上,周先生與何先生兩人的爭論結束。
最后也沒分出個一二三,反倒是引來了其他問題的爭論。
因二人爭論風向引到了仁義禮學的事情上,更是牽扯到了道學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于是一名來自禹州比較推崇道學的老夫子接著就說了句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也就是大道被拋棄了,才彰顯出仁義。智巧出現了,才會產生虛偽狡詐。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時候,才會顯出孝慈。國家昏亂的時候,才會出現忠臣。
這位老夫子并非是反對禮學,而是反對社會上濫用禮學,從而做出有禮無德,卻打著“仁義”的旗號胡作非為、危害大眾。
但儒家學派的夫子們,還是不樂意聽的,固然這位老夫子不是反對禮學,但卻提倡道家的順其自然,而儒家本就提倡授人于禮,再授五德這便是提倡教人做人的基礎禮法,若是你不去教授于人,那些性本惡之人如何悔改,又如何讓惡人迷途知返。一味追求順其自然,只會讓惡更惡,善都有可能轉為惡。
學問之爭,永遠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畢竟每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
而整個講堂內,也是越來越議論紛紛。
只是
與那些議論截然相反的是
蘇長安這邊,卻是與整個講堂內畫風截然不同的場面。
小小的桌子上,此時已經堆滿了吃的。
有夾了肉沫的肉夾饃,也有曬好的肉干,甚至還有一小節人參,螃蟹之類的,至于其他的更是完全算不過來。
這么多吃的,蘇長安其實是汗顏的。
因為被莫名其妙被投喂了這么多吃的,雖說是大家的善意,但也實在是太多了
不過想到剛剛更多,還是牧序老爺子看不下去,全還了回去,否則便是足足兩大桌
剩下的都是些長輩們送的,不好退了,于是也就只能留著。
但想到這是長輩們給自己的善意,是福氣,自己應當惜福。
蘇長安也就索性不去多想什么,道了謝后,就開始吃起來了。
那邊爭論禮學道學。
蘇長安這邊卻是大快朵頤。
實在是看著有些怪異。
但偏偏,講堂之內的人也好,或是外邊那些學子們也罷,愣是無人覺得蘇長安這樣不合時宜。
反倒一些長輩們看著蘇長安這樣吃,滿臉欣慰與憂心。
更何況,蘇長安吃東西的樣子,實在好看的厲害。
這就再次讓那些初次見到蘇長安這樣子的外鄉學子們感慨萬分,只覺得那句好看的人做什么事兒,都是好看的還真是有道理的。
聽夫子先生爭論之人,自是用心去聽,有些乏了,就看看長安小姐吃東西這別具一格的精致景色。
何樂而不為。
尤其蘇長安那吃相,雖然看著有些粗俗,可是偏偏蘇長安吃起來卻是那般的令人看著垂涎不說,更是驀然間有了食欲。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