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羅馬教會認為,自己就是官府。而君士坦丁堡的希臘教會,性質就不一樣了。
從君士坦丁大帝接納了這個教會開始,雖然朝廷一直對他們進行管理,但教會始終還是延續著自己的組織,只不過受到朝廷的重用,替朝廷打打下手,從來沒有真正被收編過。
所以,這次來接管君士坦丁堡教會,其實是看得起他們。這可是給編制的事,等于從民間社團升級成正式的官員了。
這種好事,哪兒撿去其他人想要,官府還不給呢。
這件事在當時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引起了激烈的爭吵甚至分裂。層的牧首和高級教士們,大部分認同紫帳汗國的主張,認為現在也沒什么選擇余地。但很多中下層教士對此堅決反對,有些人是擔心自己的轄區和權力會被剝奪,而更多人可能就單純覺得,這些“教友”的教義太離譜了,沒見過異端到這種程度的
由于這些下層教士,對眾多希臘村社和城鎮都很有影響。而且汗廷確實也需要一批傳統意義的神學家,從事經義方面的工作比如例行和羅馬教廷辯經。所以,最后,紫帳汗國和“羅馬教會”也只能做出一些讓步。
現在的君士坦丁堡是一個特設教區,下面還有各種寺廟和學院。希臘地區的一些神父和教士們,在編制,不是這些行省牧首區下屬的官吏,而是君士坦丁教區各個修道院、研究院外派的專員。他們的教堂也不屬于州府的堂區編制,算是君士坦丁教區派駐各地的聯絡站。通過這種方式,在雙方都能接受的情況下,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
雙方的矛盾,到郭康父親這一代才彌合。當時奧斯曼試圖冒險強攻君士坦丁堡,而教會是城里人中,抵抗最積極的一批。其他人有本事的話,改投奧斯曼,還能方便地再就業,但教士們改投那邊,行業門檻就比較高了
在這之后,雙方才安穩了一些。
而更大的問題是,如今紫帳內部還不止這兩家。在北邊,還有后來加入的第三個勢力基輔教會。
早在羅斯受洗的時候,基輔就成了羅斯地區東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牧首派來一批神職人員,建立了基輔都主教區。之后,羅斯地區的教務工作,都是由基輔主持,基輔也因此成了“全羅斯都主教區”。
但后來,全羅斯都主教區發生了分裂。基輔以西的加利奇沃倫公國,為了召集人手對付蒙古人,決定接受羅馬公教,并從教宗那里得到了王冠,開始自稱王國。
這一舉動引來正教世界的不滿。由于當時,加利奇在諸公國中比較強盛,臨近的基輔傾向于他們,感覺受到威脅的全羅斯都主教于是率眾出走,來到了弗拉基米爾,并最后輾轉到了莫斯科。這也導致羅斯教會走向分裂。
當然,這種分裂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蒙古人到來后,西南的加利奇、基輔,和東北的莫斯科、弗拉基米爾,成了羅斯地區的兩個中心。政治經濟的分化,最后讓宗教也跟著分化了。
最后,在君士坦丁牧首的調解下,大家決定兩個都主教區都保留下來。羅斯地區的十五個教區中,西南部分的六個,依舊歸基輔都主教管理,稱為“小羅斯都主教區”。剩下九個,歸莫斯科都主教管理,稱為“大羅斯都主教區”。曾經的“全羅斯教區”,至此一分為二,給后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