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聊天的時候,王大喇嘛的助手們,把一套衣服、帽子什么的拿了過來。
“這又是什么衣服都做好了”狄奧多拉忍不住問。
“對啊,全套行頭都準備了。”郭康點點頭“這一身說實話有點不方便行動,所以我們一直讓她穿著戲服練。”
小讓娜熟練地披那件修女長袍。讓娜女俠幫她把衣帶系好,又解開發帶,把辮子散開,故意搞的披頭散發。
“看著好怪啊”狄奧多拉嘀咕道。
“沒辦法。”郭康表示“我們沒有專門的修女服,這個圣女服飾是直接拿教士服裝改的。”
紫帳汗國的教士服裝,也是當年根據東正教的服飾,簡化后改出來的半吊子產品。其實就是一件普通長衫,外面套了簡樸的教士袍。
朝廷官員的服制等級規則,還能抄一下唐朝、元朝,但教士這方面,因為塞里斯壓根沒有這方面規定只能自己尋思。早年,為了省錢,普通教士基本都用便宜的亞麻原色,簡單用個布帶束起來。神父以的高級教士,才會用黑色和紅色的裝束。所以,就這么沿用下來了。
他們也沒有專門的帽子,長期戴著東正教教士的白色無沿圓頂帽,連面垂下來的布都照抄了。
當然,也不止他們一家在抄這種形制。奧斯曼的耶尼切里,也同樣戴這種帽子。由于本來就是同源,所以看著其實也沒有太大區別。
后來,這個帽子還發生了分化。官僚制度逐漸完善之后,紫帳汗國開始用黑紗制作這種圓筒帽。相比烏紗帽,它形狀簡單,也沒有帽翅,直接在側面固定各種紅色、紫色、金色的彩線,來顯示級別和所屬部門。
而教士的帽子,則向頭巾似的軟兜帽發展。這種帽子在東正教,一般只有牧首之類的高級神職人員才有,紫帳汗國這邊則完全泛濫。最后,還是通過顏色進行區分。只有純白色帶十字架的才是牧首專用,其他的,大家按級別來就行。
至于修女的衣服,幾乎都是看各個修女會自己怎么設計。
早年的紫帳汗國,修女會其實不少。因為那會兒戰爭壓力太大,婦女一樣得參與運輸、守衛、乃至短途出戰。而高強度的戰爭,讓很多地方都處于男少女多的境地,失去父親、兒子、丈夫的女性,并不算少見。
于是,這些人就漸漸自己組織起來,形成了早期的修女會,以修行的名義互相聯系和扶持。
而那時的修女院,更像是這些婦女的活動中心,或者收容無家可歸者的場所,里面的“修女”,很難說就是專職修道的女性。只不過,由于申請成功了,就能拿到教會的補貼,讓這類民間組織的數量一直不少。
不過,她們畢竟不算正式的神職人員,所以穿什么制服,教會也不管。
一些條件好點的修女院,會給修女們定期發衣服,不過主要目的其實是作為補貼這年頭,對于窮人來說,完整的衣服依然不便宜,有件新衣服算是不錯的福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