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是這樣么那其他劇種呢”郭康問“難道是因為都不行,所以羅馬戲劇才一直沒有希臘戲劇出名么”
“其他戲劇的話”李玄英逐個給他列舉起來“首先,是層。相比于希臘人,羅馬層的文化水平確實不行。”
“引進希臘戲劇體系的時候,羅馬人也學了各類劇種。但元老們沒什么文化,只會讓人制作各種強行給自己祖歌功頌德的劇目。這種劇里,因為主要角色都是穿紫袍的顯貴,所以也被俗稱為紫袍劇。”
“這種戲劇有什么代表么”郭康問。
“沒有什么出名的。”李玄英搖頭道“紫袍劇的水平普遍很糟糕。很多劇本都吹的太尷尬,羅馬人自己都看不下去,所以幾乎都失傳了。”
“好吧”郭康感覺這個解釋也行“那其他的呢”
“民間流行過一些笑劇和摹擬劇,但有水平的也不多。羅馬人熱衷的這些戲劇,基本都是描述家長里短,講述一些互相欺詐、互相打官司,以及夫妻互相不忠、彼此爭執之類的話題。雖然當時很流行,但普遍沒什么營養,所以后世也不出名。”
“這些民間俗事也不是不能寫吧。”郭康提出“如果能寫好世俗小人物的故事和心態,其實也是不錯的。”
“可能是真的不擅長吧。你看,最簡單的情感戲,就是愛情戲。但羅馬人就寫不出希臘人那個味道。”李玄英舉例道“希臘人似乎情感更激烈,他們能寫出那種刻骨銘心的醇厚愛情。不管結局是團圓還是悲劇,都能給人很強的震撼。但羅馬人”
他撓撓頭“劇作家泰倫提烏斯曾經引進和改編希臘戲劇。其中一些愛情劇里,角色在被愛情折磨的時候,會選擇自殺。但他發現,羅馬觀眾不能理解這種行為。”
“羅馬人眼中,自殺是一件極其壯烈的事情,有著非常豐富的意義。所以,他們覺得,因為愛情就神魂顛倒、要死要活,是過于矯情的表現,并不能取得觀眾的理解和情感共鳴。最后,泰倫提烏斯只好把相關的情節都直接刪改掉。”
“當然,我估計這和劇作家自己水平有限也有關系。泰倫提烏斯是當時的劇作家里,成就最高的一位了,甚至罕有地得到過獎賞。但他的筆力依然不太行,和相近時代的希臘劇作家比,也就是半個喜劇作家米南德的水平。”
“另外,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凱撒對他作品的評價。”他又特意補充道。
“那羅馬人到底喜歡什么”郭康追問。
“大概是喜歡熱鬧吧。”李玄英說“古羅馬高層對戲劇的定位,一開始就是休閑和娛樂。最早的喜劇,還是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后,為了安撫疲憊的公民,專門請了南部大希臘地區的劇團來表演的。往后,讓公民看戲娛樂,就成了慣例。連咱們現在這個劇場,都是一樣的思路。”
“而且,希臘戲劇是給公民看的,看戲被當做一種培養人的方式,甚至給去看戲的人發放專門的津貼。但羅馬的公民,比希臘城邦公民數量多得多,平均的社會地位和財產水平卻遠不如他們,文化水平更是趕不。”
“這種情況下,元首和貴族們都在試圖用豪華的演出拉攏民眾,同時渲染盛世景象,表現自己的慷慨。民眾也僅僅是借此圖一樂,不會去思考哲學之類的問題。”
“另外,古羅馬層雖然一直在利用戲劇,但也在堅持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進行打壓。劇作家的社會地位并不高,演員干脆就是奴隸和被釋奴為主。”
“他們也搞優伶入賤籍”郭康好奇地問。
“應該就是類似這種措施。”李玄英點點頭“當時的法律規定,除了少數例外,自由民不能參演戲劇,否則會被剝奪一部分政治權力。”
“到帝國時代,婦女也可以參加喜劇演出了。這倒不是因為羅馬婦女地位比希臘人高,而是因為演員地位實在太低。尤其是喜劇演員,已經低到和婦女一個水平,沒有必要再進行限制了。”
“至于為什么,我也說不清楚。不過這樣的環境,寫不出有水平的作品也是正常的。”
“而且隨著時代發展,劇作家側重的方向也不一樣了。帝國越來越繁榮,劇院和戲劇表演越來越多,對劇本更多的是量的要求。”
“到四世紀的時候,羅馬每年365天,有175天要進行戲劇表演。對于作家和劇團來說,演足夠多的新奇劇目,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這一時期,很多城市依然繁華,但戲劇的藝術水平卻越來越低下,也就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了。”
“所以,羅馬戲劇整體不行,到底應該是什么原因”郭康問“是元老瞎指揮,還是作家水平太差,還是平民鑒賞能力太低”
“我哪知道。”李玄英一攤手“非要說的話,大概都怪命運吧。”
“直接現場用啊”郭康無語地說。
“我也不是研究這個的,都是聽其他人給我說的。”李玄英辯解道“讓我總結,我也總結不好。你比我聰明,我看你還是自己想吧。”
“我要想出來了,我還閑著沒事兒問伱。”郭康無語地說“不是覺得你是個資深戲劇研究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