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這么看來,確實有些很特殊的地方。”脫歡漸漸明白了她的意思“這些情況,對于管理和征兵,也有影響吧。”
“是這樣的。”伊蓮娜夫人點了點頭“村社可以說影響了平民整體的性格。”
“村民往往極為保守。這種保守不止是那種對于風氣和道德的要求,而是反對一切變化。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什么意外都別發生,也什么都不要變化。一如自己父輩祖輩一樣,乏味卻安穩地渡過一輩子。”
“害怕變化,是因為變化都沒什么好事吧”郭康問。
“是的。”伊蓮娜夫人說“一般來說,外來的變化就只有兩種。”
“比較多的一種,是領主尋思出的壞主意,只會一通瞎操作,讓情況更糟糕,破壞原有的生產”
“比較少的另一種,是領主尋思出來的好主意。它能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這樣領主就可以更高效地來收稅了。”
“所以,村民對這些新變化,都習慣性地持反對態度。其實也不怪他們保守,主要是過去吃的虧太多了。但凡貴族們稍微靠譜一點的地方,他們的態度其實也會軟化很多的。”
“呃”郭康一時無言以對。
“可能也是這些原因,村社整體也非常排外。他們的莊園可以自給自足或者說,不自給自足也不行。”伊蓮娜夫人繼續道“因為大部分地區,村落、城市本來就很松散。交通又十分落后,而且也非常不安全,所以也只能這么生活。”
“那確實差別很大。”脫歡也點點頭。
郭康也跟著表示贊同。
這一時期的塞里斯式鄉村,乃至從秦漢開始的塞里斯式鄉村,就從來不是自給自足的地方。
民間的貿易一直沒有停過,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也并不局限在家庭內部。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眾多家庭自發的聯合一直很常見。大量的工具、器械、物資,也不是家庭能自己生產的,需要不斷從專業工坊購入。
而現在這個時代,盤算下年份,黃道婆推廣的棉花應該已經在江南傳播開了。
歷史,明朝后期開始,江南的農業和棉紡織業就會互相促進、升級。而現在,沒有了靖難的干擾,明朝的農業和手工業,估計會更快地進入一個在歐洲人看來堪稱瘋狂的時代。
塞里斯農民并不拒絕新技術,而是孜孜不倦地投入財力和精力,去采購更高效的工具,使用效率更高的工作方式。鄉間的生產并沒有出現“內卷”和停滯,反而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分工越來越嚴密,技術水平和效率也一直在提高。
這一時期,江南地區從四到五個人養活一個脫離耕種的人口,發展到一到兩人就能養活一個。而這些多出來的空余人口,大量從事手工業,才有了這個時代堪稱恐怖的出口能力。
也是因為效率的提高,鄉間的農婦才能不再參與口糧的種植,而是基本脫離田間勞動,從事對她們來說效率更高的紡織業根據后世學者的計算,一個從事棉紡織的婦女,每個勞動日的平均收入,可以達到農夫日收入的80而如果從事農業,只能達到3060。
所以,和普遍印象相反,“男耕女耕”才是塞里斯生產落后時期的常態,而“男耕女織”反而是技術發展之后,效率更高的選擇。
產出的產品,也遠不止“自給自足”,進入市場的比例一直不低,而且隨著生產發展,還有日漸提高的趨勢。
實際,一直到清朝中后期,這種趨勢都還在延續。清朝中頁,江南各府縣有至少300570萬名婦女從事紡織,每年產出棉布一億匹,其中4000萬匹輸出了本地,進入長途貿易,乃至出口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