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郭康這些年,一直在進行思考,試圖歸納出軍事發展的理論,但時間長了,他也漸漸放棄了。因為他覺得,強行歸納好像也沒什么意義。
現實中的軍制沒有太多“先進”、“落后”,更多地只有“適合”、“不適合”。對作戰結果的影響因素太多,強行劃定一個“先進”標尺,是沒什么意義的,甚至會得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結論。
比如,同樣是軍官選拔制度,和承包制度同期,清朝的規則就“先進”得多。清軍軍官的主要來源,是行伍之間提拔和武舉考試。其中,又以行伍出身、戰功提拔為武職“正途”。普通士兵如果戰績出色,真的可以做到將軍。而這在同時代歐洲的大部分地方,是幾乎不可想象的。
勛貴子弟雖然存在,但遠不如這二者多。相比人均買官、近乎全員都是拼爹老貴族的英軍,怎么看都應該是清軍更“先進”才對。
而且,就算清軍腐敗,提拔制度可能出問題,那也是在官僚制度下的腐敗。英國人倒是根本不用考慮腐敗概念花錢買官本來就合法,整個軍隊也是外包的,貪污、行賄的概念都失去意義了。
所以,要是這么來分的話,那清軍的組織才明顯更先進。按理說應該是大清將士受先進制度激勵,積極奮戰,一舉把英夷趕下海才對。但實際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而且,清軍不止是面對洋人時,才這么不堪一擊。這已經是老毛病了。
乾隆年間,山東清水教教主王倫率眾起義。在臨清縣城附近,清軍與義軍遭遇。清軍包括二百五十名德州八旗,二百五十名綠營兵,義軍則由六七百人組成,主要是當地農民。
交戰開始,清軍試圖展開兩翼包抄,義軍則分為三隊,發起沖鋒,一舉將清軍截成兩段,清軍隨即潰散,戰斗結束。
事后,清廷進行調查,發現250個旗丁中,陣亡46人,戰后逃回來八十多人,其余的120人左右都不見了,估計是趁亂逃亡了綠營250人,陣亡9人,戰后逃回七八人,其余的230多人也都不見了。而按事后被捕的義軍俘虜供述,他們那邊認為,己方死亡十余人,殺死官兵五六十人。兩邊的數據是能對的。
而這,還是乾隆年間,清朝尚且是強盛時期的水平。
到19世紀,就算是祖魯人來打清朝,如果他們有英國艦隊的機動性,贏幾場都不是問題。當然,打完之后得趕緊走。畢竟這些人長得比較特殊,可能被村民誤認為野怪,遭到剿滅
清朝的檔案記錄非常多,保存數據十分豐富,又正好是個特殊的時代,導致出現了很多“魔幻”的現象,堪稱刻板印象破除器。從這里不難發現,對戰爭的影響因素會有多么豐富。
所以,設定一個“近代性”或者“現代性”的概念,然后簡單找幾個定義,給符合定義的貼一個“先進”的標簽,并不是個靠譜的方法。強行往這些“先進性”湊,也不見得靠譜,甚至可能造成反面的影響。
這個例子就更好找。
比如,在塞里斯兵法家看來,約束士兵,嚴肅軍營環境,禁止娼妓出入,是紀律嚴明的標志之一,算得“先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