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官府對于保護工坊主利益,并沒有多大興趣,而是非常注重維持社會的整體穩定哪怕只是表面的。
只要不打出旗號造反,官府根本懶得冒著風險去鎮壓。一旦工匠的行動聲勢浩大,還會主動犧牲商人利益,迫使他們滿足工匠的條件,以防止事情鬧得更大。
在郭康前世那個時代,流行著一句話,叫誰贏老百姓支持誰。但從歷史表現看,官府才更像是誰贏支持誰的。
這個其實也不難理解哪一方更能打,他們在矛盾徹底激化之后,可能造成的破壞就可能越大,鎮壓的代價也就更高。所以,只要不觸及底線,官府就下意識地更偏袒這一方。
在江南地區的商匠矛盾中,商人的表現十分不堪。他們豢養的行會打手和黑幫勢力,在成群的工匠面前幾乎沒有存在感。前后幾百年,就沒見鬧起來之后能起作用的所以官府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種現象,甚至不止出現在地方官府,也不止在對付私營工坊的時候才這樣。
乾隆年間,京師地區,戶部寶泉局的工匠發生叫歇,引發了童光榮案。這些工匠負責為戶部鑄造錢幣,屬于重要的官府直營工坊。由于朝廷下發的工錢減少,工匠不滿,要求補發工錢,并把之前的虧欠也都補,否則就不干了。
寶泉局監督丁廷讓前去勸說,提議補發工錢,先復工,然后慢慢核算之前的虧欠,但工匠不樂意接受。談判無果,戶部侍郎三和也去勸說,但依然沒能成功。
這時,工匠內部發生了沖突。磨錢匠張文倉想收錢工,與領頭的童光榮等人發生矛盾。雙方斗毆的過程中,童光榮失手將張文倉刺傷,最后醫治無效身亡。
京師發生了命案,事情再也遮掩不住,被捅到了乾隆那里。乾隆十分憤怒,下令步兵統領衙門出兵鎮壓,處置案件。
兵部侍郎、步兵統領舒赫德率眾前往,對天鳴槍,驅散了工匠,逮捕童光榮。對于如何處置,戶部尚書陳德華、戶部侍郎三和、兵部侍郎舒赫德等人聯名書,表示這些工匠從康熙年間就開始鬧事打人要工錢,根本沒法管,趕緊發錢平息事態就行了。
但舒赫德剛走沒多久,另一名工匠劉三又率眾鬧事,寶泉局再次停工。三和只能再跑一趟去勸說,但工匠依然拋磚擲瓦,又把三和趕走了。事情最后竟然鬧到軍機處,只能再次出兵。
乾隆大為震怒,駁回奏折,還指責舒赫德處置太軟弱,要求他認真鎮壓,就應該對著刁民開槍,不要亂放,否則這些會更加肆無忌憚。
然而,其他人卻對此十分消極。乾隆的態度,反而引發了更多人反對。履親王允裪、和親王弘晝、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人都出面書。眾人認定,這都是因為工頭貪污導致,所以處置侵吞工錢的工頭就行。其他的就別查了,趕緊給錢。
乾隆雖然還在嘴硬,但戶部已經與工匠達成協議,同意了補發欠款等要求,還特意用現銀直接發放。這件事此后也就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