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叫歇事件,驚動了皇帝本人,引出了皇室、一大批文官和京師軍隊,結果居然還是以寧事息人告終。朝廷自己面對工匠都腿軟,讓他們以強力支持商人,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而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
在之前提過的清水教起義中,發生了一次“有意思”的沖突。清軍在大部出動,包圍義軍之后,曾經希望通過斬首行動,用最小的代價解決問題,免得混戰造成更大損失。
為此,清軍提出和義軍首領王倫進行談判,而王倫也答應了。雙方在一個院落進行會晤,清軍專門調集了二等侍衛音濟圖、繃阿爾圖等人,組織精銳突擊隊。王倫居然真的單獨出面了,突擊隊立刻翻墻入院,試圖捉拿他。
到這里,還像個歐洲傳統故事。
然而隨后,廂房里沖出來十幾名義軍,和大內侍衛們搏斗。侍衛們不敵,連忙放棄王倫逃走。事后清軍調查,發現音濟圖等八人受傷,數人傷勢嚴重,全靠跑得快才保住性命。所以雖然無功而返,還是受到了賞銀獎勵,為首的音濟圖還被提升為一等侍衛。
這么看起來,大內侍衛好像就是魚腩,連武裝農民都打不過。但實際,這些人并不是養尊處優的廢物。其中大多數,都來自京師健銳營,是乾隆親自關注訓練的精銳,在平定金川和大小和卓的戰斗中表現突出。
而指揮這場失敗戰斗的,就是兵部侍郎舒赫德。
作為多次戰場打出來的老手,他顯然對于自己的軍隊有清晰的認識。一群農民就鬧成這樣,這要是京師的工匠給逼反了,鬼知道會搞出多大的事情。對于朝廷來說,明明是給點錢就能擺平的事情,犯得著冒這么大風險么。
單獨看一個事例,可能沒法清楚地了解當時的情況。但這些例子互相驗證,就能說明很多問題了。作為當時的親歷者,官吏們顯然很明白利害,所以自然會做出這種選擇。
相比于同時代的英格蘭,塞里斯官府對工匠的態度堪稱縱容。這樣一來,商人和工坊主自然就無法降低成本,積累資本的速度會降低,利潤率按理也會下降。
后世一般都喜歡譴責明清官府不保護商人,導致資本主義無法發展。但放誰去主管當時的官府,都沒有辦法,因為工匠實在是太能打了。這根本就是個無解的情況
月末雙倍月票活動來了,求下月票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