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這些情況之后,也就不難分析出今后的發展了。
“在我看來,明朝就算跟著學習用機器,也不會采取和我們相同的方式的。”他告訴狄奧多拉“當然,這可能也沒什么問題他們體量太大了,稍微找點方法就能適應下來。”
“不知道他們怎么解決成本問題。”狄奧多拉猶豫道。
“可能就不需要解決。”郭康斷言“按商人們的觀點,只有壓低雇傭人力的價格才能獲取競爭優勢,但實際不見得是這樣起碼對塞里斯來說是這樣的。”
“哦這也有例子么。”狄奧多拉好奇地問。
“他們做工和打仗是一樣的。”郭康打了個比方,便于她理解“給的錢少,成本雖然低,但工匠也沒什么動力,做出來的東西純屬浪費材料。看起來有了競爭優勢,實際效率很低,甚至是得不償失的。”
“這樣啊”
郭康確信地點點頭。
現在的明朝還看不出來,但明朝末年,這算得是最典型的情況了。
朝廷自己生產的軍械根本不堪用,火槍無法換代的一個原因,居然是槍管質量太差,換成細長管的火繩槍會直接變成“爆破筒”。鎧甲、火炮等等,也都有各自各樣的問題。
作為應對,一些官員提出,去澳門找葡萄牙人買火器。為此,明朝從澳門的卜加勞鑄炮廠購置了數批軍械,因為質量良好深受歡迎。
但比較搞笑的是,卜加勞炮廠其實不是“原汁原味”的純西式軍械廠。那個時候,明朝的冶金技術相對于歐洲,在很多方面有優勢,尤其是在鑄鐵方面。所以,卜加勞炮廠不僅吸納了不少明朝技術,連廠里的匠人,很多都是直接從廣東雇傭來的。
他們的武器,尤其是鐵質槍炮,就是明朝自己的技術。生產軍械的工人,也是明朝的工匠,為什么換了個地方,質量就十分優秀,暢銷東亞,乃至返銷歐洲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當時葡萄牙人還比較“質樸”,基本給多少錢就干多少事。而工部自己的軍械廠,經過朝堂諸公一系列復雜的分潤和盤剝,已經沒什么錢能發到基層了。給不夠錢,也就自然造不出靠譜東西來。
甲胄也是一樣。明朝的鎧甲技術并不落后,鄭成功所部的盔甲,給荷蘭人留下過深刻印象。在荷蘭人的記述中,穿著重甲的鄭軍士兵,甚至能頂著不斷命中的槍彈,與荷蘭士兵對射。然而,明軍自己的鎧甲卻從來沒什么亮眼表現,最大作用是戰時拖后腿。
這種情況說到底,其實就不是技術問題,而就是簡單的錢被貪的太厲害,沒給夠
到最后,南方的葡萄牙人,東南的鄭氏,東北的后金反正是個勢力,都比明朝自己搞得好。
這例子,對于郭康來說屬于信手拈來因為當時那個現象,實在過于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