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問題,眾人都表示了重視。
在這個時代,人手不足是普遍現象,否則各國也沒必要在分封制下徘徊這么多年了。尤其紫帳汗國所在的東歐,情況更加嚴重。
當初,朱文奎曾經問郭康,紫帳選拔管理人員時,為什么不組織統一考試。郭康當時就告訴他,就現在,以這里的情況,根本沒有開科舉的必要。
郭康認為,科舉的前提之一,是讀書人夠多,所以需要通過相對公平的方式進行選拔。而這邊,根本沒有這個條件。
中原的教育,在其他古代文明看來,是個相當嚇人的體系。在竹簡時代,就能通過教育,把貴族的邊界不斷向下層擴展,導致了“士”的擴散。
到使用紙張的年代,情況就更加明顯。教育的普及,已經明顯是一件無法阻止的事情不僅貴族時代一去不復返,士族門閥維持的時間也不長。
實際上,后人就有認為,門閥政治僅僅存在于東晉。在其他時代和政權下,世家大族僅能保有一定的影響力。到后來,很多世家干脆是依靠軍功來維持。而等到印刷術也出現之后,連這種脆弱的狀態也沒法存在了。
而科舉的出現和完善,是這種發展的結果,而非原因。至于為什么它從宋朝開始,快速發展完善,黃巢的故事,就堪稱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由于一直考不上,黃巢憤恨于門閥把持考場,最終率眾造反,打下長安,大肆屠殺那里的門閥世族。時人感慨“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這個群體從此一蹶不振。
所以,科舉考試的目標,其實并不完全是要選拔最優秀的人才這種方式,確實可以篩選出合格的人,但它在篩選奇才異人方面,顯然不怎么擅長。
而另一方面,科舉更注重的是公平性,或者說,至少要讓絕大部分讀書人感到公平。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抑制“黃巢們”的出現。為此,哪怕犧牲一些靈活性和效率也在所不惜。因為官府其實也不需要這么多奇才。對于朝廷來說,大量合格人員組成的穩定結構,才是最優的選擇,遠比冒險要強得多。
至于頂尖的管理人才,因為中原特有的極度人才過剩,和完善成熟的官僚制度,基本可以保證,能爬到頂層的都不會是庸人資質。這個任務,就不需要科舉來實現了。
所以,科舉可以說是特殊文明、特殊環境下,一個針對性非常強的制度。連帶著這個時代,中原的整套人才培養和選拔體系,也都是如此。對于其他地方來說,也就只能看看,是真的不好學。
像紫帳汗國這里,世族本身反而是教育的中心之一。各家族的地位,很大程度就是來源于他們不斷培育人才,給軍隊和行政系統輸送官員。這其實也是沒辦法,因為這邊的教育實在太落后,哪怕當年最有文化的希臘人,都被連綿不斷的入侵和內戰打殘了。
目前,這里雖然也有內部的考核和選拔機制,比如在軍團內部進行定期考試,篩選文書能力合格的軍吏,作為提升和獎勵的參考標準。但這些也算不上科舉,和“后黃巢時代”的科舉制度,尤其相差甚遠。
而另一個教育的中心,就是教會。
作為歐洲本土最有效的教育體系,教會幾乎包攬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從鄉間神父教小孩識字、算術,到地方上的各類神學院,再到大都的教會大學,可以說從啟蒙到高等教育,都有教會的身影。至于歐洲其他地方,教會教育的比重只會更大。
可以說,這套體系就是當今歐洲最合適的了。所以,教會才會這么關心人才不足的問題因為合格人員,也有他們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