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這些斯拉夫人的處境,如果有的選,他們也肯定會選擇漢語而非希臘語的。所以,郭康對此倒是有些信心。
除此之外,就只能看情況,臨時決定了。
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要求各國統一使用文字。看起來,這是個很大的工程,但其實難度也并不是多高。
根據后人從里耶秦簡中得到的結論,秦朝時期,當地的官吏中,有一部分就是之前楚國的官吏,在楚國滅亡之后,被秦朝郡守繼續留用。他們使用的文字,從楚地漢字變成了秦朝指定的字體,但這些楚人其實只花了幾個月,就完全適應了公文的新格式,甚至連秦人公文里的俗語都學過去了。
所以,迅速統一文字的前提,是大家的文字本來就差不多。雖然確實有差別,但得看跟誰比相對于歐洲這種情況,他們那邊甚至都能算是忽略不計的。
秦始皇的功績再大,也只是普通人,不是天父那樣的神話,不可能脫離歷史背景來做事。正是因為有這種現實基礎,統一文字才有實現的可能性。
而紫帳汗國這邊,做到目前的地步,已經算是盡力了
當然,還有另一個不好明說的方面,就是層統治者的心態。
郭康自己清楚,紫帳汗國其實依然是個小族臨大國的結構。在這種制度下,統治階層的心態其實很微妙。
雖然名義是蒙古黃金家族建立的國家,但從始祖伯顏帖木兒開始,整個家族其實基本沒人會蒙古語。因為金帳汗國說的是突厥系的欽察語,伯顏帖木兒作為中下層的小頭人,當年也就只會說這個。至于后面的幾代人,更是漸漸連突厥語都不會了
而且,南北戰爭之后,蒙古系王公們就被清算了一回帖木兒打敗脫脫迷失,擊潰金帳汗國殘余勢力之后,當地草原貴人又經歷了一番大洗牌。兩輪清洗之后,傳統部落貴族其實已經沒多少勢力了。
現在這幫“蒙古人”里,大概也就那幾個負責外交,經常和中亞、草原地區進行貿易與外交往來的官員,還會說蒙古語了。連脫歡自己,都只會幾句向人問好、喊人喝酒之類的。
而因為南衙世侯的作用,作為宮廷真正意義的高層語言,漢語其實才是汗廷的“國語”。從郭蓋長期主管內政的時代,就基本確立下來了。
一眾世侯家族,其實本來也不止會這一種語言。像曹家、史家,都是在突厥部落里混過的。但對于大家來說,漢語不但是最大的共同點,也寄托了各家作為一個共同體,所擁有的的集體記憶,有不可取代的意義。沒有了漢語,可能大家也就得散伙了。
雖然聽著有點怪,但漢語和軍事技能,其實才是汗廷層自我定位的“錨”之所在。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