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個理論,郭康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觸碰家庭內部問題的。
因為官僚制取代分封制,前提是物質條件和教育水平跟得上。但現實中,哪怕最早開始這套制度的中原文明,也遠遠沒有達到如此水平。硬去管這些,也沒有必要。
紫帳汗國早年,也和其他中原王朝一樣,制定法律去管理家庭內部的糾紛,不過很快就放棄了。
首先是管不著因為能力有限,很多地方能管好單個農莊就不錯了,更具體的管理基本上全看當地主官的水平,管理細則也要根據當地風俗。所以這些條目,基本就等于一紙空文;
其次,他們也管不好紫帳汗國常年缺乏合格官吏,直到現在都稱不上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派人處理,就只能簡單粗暴地干涉,經常導致壞事。
因此,經過反思之后,紫帳汗國認同了教會的觀點每件事都有合適的范圍,有些不應該摻和的事情,就不要去瞎管,讓民間自行解決,反而對大家更好。從那之后,汗廷就基本不管這些事情了。
從后世的角度看,這個選擇確實是對的。家庭和家族內部的問題,幾乎都是為了爭奪財產的分配,到郭康那個時代,這種問題依然毫無解決的希望。
官府試圖插手管理,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普通人,也確實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糕。而且,這些后果,最后還都會反饋到朝廷自己身上。
朝廷作為一個官僚機構,同樣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反饋弱的時候,不會引起注意;但反饋如果強烈起來,威脅到了官府最看重的穩定環境,那肯定得放棄這個嘗試。
與其折騰一番,讓百姓和基層官吏都跟著受罪,朝廷自己也失了面子,還不如盡早放棄更為明智。所以,紫帳汗廷的選擇,是很有道理的。
在郭康看來,哪怕史惠貞出身普通家族,讓汗廷強行介入,干涉她家的選擇,也是不對的。
同樣套用封建模型,就可以發現問題所在這等于封君強行介入封臣的內部事務,乃至干涉封臣的繼承人選擇。
很多時候,這確實是吞并和控制封臣的有效手段,但它的代價也是和收獲一樣巨大的。這等于破壞大家默認的封建規則,會讓其他封臣都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如果下次敵人來了,封臣們因此出工不出力,怎么辦
而且,人家封君干涉封臣,是因為真的能從封臣那邊獲取好處。現在干涉一個家族,能獲得什么
當年周宣王干涉魯國的繼承問題,強行廢長立幼,最后引發了內戰。雖然周天子后來率軍擊敗魯國人,扶持了自己希望的國君,但后人都認為,這是周禮徹底崩潰的一個重要標志。
郭康認為,只要是稍微有點文化水平的官僚,都應該知道這種事情不能摻和。紫帳汗國眾人,雖然文化有限,但也不至于連這種事情都搞不清楚。
所以,史惠貞的希望,是肯定沒法實現的。他建議應該找找其他方法,不用繼續糾結這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