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來說,他們這邊也不是不能調兵平亂。在紫帳汗國現在的軍制中,常備的野戰軍隊確實是歸元帥府管,其中就包括城內外的一部分,比如巴西爾之錘和帝國之墻這類。這個制度,實際上是早年軍制的遺存,算是當年那個半個國家都歸他管的強勢元帥府,留下來的影子。
雖然,隨著時代發展,朝廷制度日漸健全,讓很多事務都更加細化、專業化,使得過去很多由元帥兼領的功能被剝離。但另一方面,軍隊的專業化,其實也增加了這個部門的管轄范圍,算是強化了他們的職能。
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維持常備軍隊,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蠻族倒退不代表所有人都倒退,整體上來說,世界各地的指揮藝術和武備技術都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現在這年頭,要維持一支有戰斗力的軍隊,其實比過去更加困難。這幾只常備軍,就都是吞金獸級別的存在。
最直觀的區別,就是人數。
像之前凱旋時走最前的“巴西爾之錘”,名義上是個戰團的編制,實際上卻遠遠不止。他們因為要從事攻城任務,所以總是會儲存和攜帶數量巨大的器械、彈藥,而相關的工作,都需要大量人手。
名義上,他們有八個百人隊的步兵,但為了完成攻堅任務,這些步兵實際上都只是一線的突擊力量。
其他戰團里,一個百人隊可能只帶一個較為便攜的車弩,更遠程的重火力在戰場上,這就能壓縮敵人的行動空間,不少戰術選擇上的優勢了。而且,這東西相對而言也不難使用。百人隊自己分出來幾個士兵,再召集幾個后勤人員,就能進行日常的簡單維護。至于遇到需要大修的時候,丟給戰團來解決就行了。
但巴西爾之錘的百人隊里,帶的就不是這種蝎弩級的武器,而是正經的弩炮和拋石機,用來壓制堡壘后的敵人。武器多了,日常運作需要的人員數量也得增加,甚至得把本來是戰團負責的一部分維護、檢修職能,也下放到百人隊里。
而武器變大、各種圍繞武器的職能變多之后,需要的駝畜也增加了。這些牲口,不但難伺候,也遠比人更加能吃。所以,為了維護駝畜隊,又得增加一批專業人員
就這樣,本來只是升級下火力,但軍隊編制內部,卻牽一發而動全身,導致整個隊伍的規模都得迅速膨脹。對此,也就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減少一線步兵的比例,要么增加整支隊伍的編制規模,把這些人都塞進來。實際上,大家都普遍選擇后者。
這也是這個時代的尷尬之處一方面,新的軍械和設備,確實可以提升軍隊的整體戰斗力;但另一方面,這些里胡哨的器械,卻并沒有戰場上一錘定音的效果,大部分戰斗,還得投入士兵,一刀一槍地去打。所以,掌管兵員安排的百戶們,往往不愿意減少一線步兵的人數。
按照經驗,七八十人是個“正好”的水平,這一點倒是從古典時代開始,就沒怎么變過。
人再少的話,百人隊的“韌性”就會顯著下降,很多任務都沒法執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