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戰團百人隊,大概有七八十個正規步兵,還有三分之一,也就二三十個隨行的輔助人員。而實際上,因為時代發展,后勤壓力有增無減,后勤人員只會比這多,不會比這少的,有些都能到一半左右。
而“巴希爾之錘”這種,干脆得超編一倍以上除去那幾十個一線的重裝步兵,還得有兩三個武器小組,每組算上使用者和維護人員,都得多出來將近十個人。還有馬夫、做炮彈的石匠、修理武器的木匠鐵匠,還有給他們打下手的各種工匠學徒一個百人隊,能塞進小二百號人,后勤人員比士兵多,都是正常的情況。
普通的戰團,只有一個工程人員組成的百人隊,但他們這邊有五個一個是挖地道的,一個是管火藥的,一個是負責弩炮的,還有兩個是負責各種火器的。這種“百人隊”,已經只剩下名字還是“百人”了,實際上連編制方式都不太一樣,只是表明自己的級別而已。
像那個負責火器的百人隊,就管理著十幾種武器,不少在其他人看來都奇奇怪怪的,也就他們這些專業人員能玩的過來。
運輸這些武器,同樣是技術活,普通的馬隊,不一定干的來。所以他們自己就有自己的馬隊和運輸、管理人員。畢竟,他們運的都是火藥之類的東西,抓些斯拉夫人干苦力,便宜倒是便宜了,也不占用編制名額,但他們哪天尋思了下,決定拿這些不認識的黑色顆粒整點活,那到時候哭都沒地方哭去。因此,在這種單位里,連只管背東西的苦工,都得是有編制、受過訓練的人才能做。
像這樣的所謂百人隊,規模都能頂上一個聯隊了。而所有這些攻城隊加起來,再加上他們戰團那個巨大無比的團屬作坊,整個戰團的人數,常年維持在四五千人左右,都趕得上一個小軍團了。
他們這種,還不是個例。大家很早就發現,專業程度越高的軍隊,需要的支援人員就越多。不止攻城團,像那些騎兵戰團,也是個個超編嚴重的。
但問題在于,常備軍之所以是常備軍,能夠讓汗廷下決心付出高額成本長期維持,就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定位和功能,不復雜就不可能。像重炮這種東西,更是得全國去養,戰團自己都很難單獨維持。戰時,有專門的幕府機構進行支持,但如果戰后要長期維持,就得費一番功夫了。
作為紫帳軍隊的中堅,他們需要針對兩國決戰級別的戰爭進行準備,所以大規模訓練的頻率也高,不同單位還要進行合練。這種規模的演練,同樣要求極高,必須得專門的人來組織。所以,沒有大戰的時候,朝廷維持的各支中央軍隊,都是歸元帥府統一管理。
不過問題是,現有制度難免有些粗疏,很多“常備軍隊”是不是“常備軍隊”,都沒有說的太清楚。
帝國之墻戰團,就是把守大都城門和城墻的。說他們是常備軍隊,那確實也算雖然名字古老,但他們其實是個很新的戰團,是當年對抗奧斯曼突襲之后,才專門組建的,距今還不到一代人。
所以,當年的老規定里頭,只宣布“城子里守軍”不歸元帥府管,也就是那時候已經有的教導團和守夜人。至于城墻上算不算城里,后來組建的帝國之墻算不算守軍,這十幾年來,居然沒人質疑過。
而這段時間里,帝國之墻戰團一向十分謹慎,謹慎到了大家都習慣地無視他們。結果到今天,大家一下想不起來,元帥府能不能調他們來進城了。今天,他們也一直裝不知道,怎么問都只說職責重要,不能離開城門,就是不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