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前面幾個朝代,紫帳汗國的制度相對穩定不少,起碼能夠在大部分時間,避免經典的“拜占庭將軍問題”,不需要對禁軍這么敏感。
而且,色雷斯平原其實也不算多大,大概就是漢朝司隸那個面積。就算真的要大汗守國門,也不是說就要把軍隊全堆在城里人家漢朝也不是把南北軍全塞進長安啊。北方臨近的各省,隨時都能調人過來,像這樣分散駐扎,在軍事和后勤上,都簡單的多。
但君士坦丁堡城防的范圍實在太大,本身又空虛的很,可以說,除了政治影響,就什么都沒有了。如果是其他城市,還可以進行收縮還是看長安,在唐末瓦解之后,就廢棄了外郭、宮城,只留下皇城作為新的長安城。但是,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設施反而基本都在外墻,宮城和皇城甚至沒有明確分離出來。那個外墻還特別厚實,哪怕疏于管理,都沒有倒塌。學唐末的話,拆除城墻、營建宮墻的功夫,都足夠建造一座新城了。
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連環套占了這座城就得守;守就得投入不少兵力;投入兵力了總不能白白在這兒吃糧,總得有個配套的戰略計劃吧;有了配套的方案,就需要更多的后勤給養和資源投入。這樣一來,看起來只是占領了一座城市,但實際上,整個國家的政策,都被牽著往南走了。
因此,當初有很長時間,汗廷里都有不少反對遷都至此的聲音,覺得這一座城綁架了全國的戰略。后來隨著貿易恢復,這些聲音才漸漸小了下去。但對于在這里投入的不情愿,和對于當地環境的警覺,卻一直存在。
因此,郭砥的方案也就不太可能得到眾人的認同大家都嫌它太大了,你還想搞得更大,這不是拉著大家一起陪你過奇觀癮么。所以,除了對各處建城樂此不疲的郭砥,幾乎沒有人對此感興趣。
實際上,他的這套方案,也基本上沒有在任何一個地方實踐過。被否決之后,直到郭砥本人去世,都被束之高閣。
原因也很簡單紫帳汗國就不需要這個規模的要塞。他的陸上敵人主要就是歐洲人,而歐洲人的軍事制度,決定了他們幾乎不可能進行大規模襲擊。
邊境上的交戰,往往是兩邊的地方自行組織,最大也基本不過幾百人。再往上,就只能是大領主出面,而且需要大張旗鼓地召集封臣、拉雇傭兵,字面意義地讓世界都知道這樣才能吸引來更多更好的傭兵,結果可能反而更省錢了。
面對這種單項透明的情況,紫帳汗國一般也不會死守,而是同樣集結主力部隊,爭取在野戰中解決敵人。因為自己這邊動員更快,所以能保持很長時間的戰略優勢;而野戰消滅敵人,也比攻城輕松多了,更有利于他們騎兵發揮。
所以,結果就是,大家認為小戰斗用不上這種城防,大戰又都是紫帳汗軍隊主動出擊去打野戰了。野戰如果打輸了那縮在城里也是等死,不過是多拖一會兒而已。還不如放棄這種大而無當的城市,回草原上放羊,找機會卷土重來呢。
直到現在,大都城里都不是單一一支城防軍,各個戰團乃至海軍,都在城市里有駐地,關系也錯綜復雜。哪怕現在大部分駐軍已經搬到城外去了,很多問題還是存留了下來。
整個城市里的正規武裝,實際上都還是“外向”的,思路依然是準備外出作戰。遇到意外情況,沒有統一的軍團指揮部管理,就到了連誰該去平亂都說不準的混亂程度了。
這次唯一的優勢,就是發現城里出現變故之后,很快有人給太后通風報信了。雖然常年不管實際事務,但太后這次的反應相當快。她一方面派遣人手,去緊急把重要人物撈出來;另一邊,她自己則迅速離開了常駐的修道院,沒有等更多人集結,或者誰來找她,就主動出發,冒險趕到了海軍的營地。
除了瓦良格控制的城門之外,還有一處不在傳統“城衛軍”控制下的出入口,就是位于金角灣的海軍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