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種方式,對朝廷和官吏的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放在地中海這邊,就想都別想了。
英格蘭人后來甚至總結出了一個奇怪的結論,認為應該主動推動兼并,這樣,有錢有地的大地主才能進行集中管理,有條件采用更好的器械,推行技術革新。
但實際上,推行技術革新,管理當地農業,本來是官府的工作。農戶無力采購的牲畜和農具,也是官府租借乃至直接下發的。這都是戰國時代就有的政策,也不知道為什么就是學不會。而常年把官府的工作丟給貴族和豪紳,結果可想而知。
到了21世紀,英格蘭人終于能做到1∶30的小麥收種比,達到漢朝樣板田的水平了
哪怕考慮到地理問題,能混到這種份上,也只能說,這幫人實在是菜到離譜了。說到底,還是官府制度出了大問題,一直以來,就沒有建立過一個秦漢式政權的經驗。這種非常失敗的結果,也是缺少秦制導致的。
因為一個制度或者政策,說得再好聽,也得有落實的能力的才行。在這方面,秦漢自己都有缺陷,實際表現比理論設計差了很多,更何況那些連理論都沒有的地方。
比如歷法,制定好之后,皇帝一般會下令天下頒行。但這年頭沒有廣播也沒有網絡,到底怎么頒行,讓大家都知道,就是個最基本的問題。
當年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劉伯溫等人就進獻或者說抄了份授時歷給他,這就是最早的大統歷。一開始,朱元璋命人進行印刷,只收工本費,出售給百姓。后來北伐的時候,朱元璋覺得哪怕這樣都太貴了,索性宣布不要錢了,直接白送。
就這樣,大統歷隨著北伐軍隊,迅速深入民間。雖然和元朝的歷法其實就是一個東西,但元朝的歷法發不下來,他這個卻能發下來,結果是新歷法立刻受到了北方平民和基層文人的歡迎,在和歷法相關的“正朔”問題上,直接搶占了優勢。這個合法性爭奪的背后,其實就是元明兩個政權,執行能力的區別。
甚至在外交上也是如此。周圍的小國,是沒有能力制定歷法的,結果是各個有農業的國家,也必須從中央王朝獲取歷書,這種“頒歷”和“受歷”,也成了正統性和外交關系的標志。給藩屬國頒布歷書,也是朝廷的重要的重要工作,像明朝的福建布政司,每年都要印刷一批新日歷,給琉球送過去。要不然人家就沒得用。
而一旦中原這邊不更新了,大家也都一起遭殃。當初唐穆宗的時候,頒布了一部宣明歷。再之后,唐朝陷入日益嚴重的混亂,無力再推行新的歷法,之后的各個割據政權,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影響力再頒布一部通行各國的歷法。結果,宣明歷就在朝鮮半島用了將近五百年,在日本用了八百多年,哪怕積累出很大誤差也沒辦法
當然,在紫帳汗國這邊,情況就更離譜,歷法的推行甚至伴隨著語言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