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在缺乏知識的情況下,農業水平可以落后到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英國近代的所謂農業革命,就起始于當地人學會了先用木棍在地上戳個洞,然后再放種子。這其實就是“刀耕火種”里頭那個刀耕,但是沒人教的話大家就是不會。至于農業革命的核心,則是18世紀后期,出現的鐵犁和播種車。
在這種西漢農具普及之前,當地人就是只會用手,將種子直接撒在簡單翻作過的土地上。手藝好的農夫可以撒的相對均勻,而大部分人撒播之后,種子都會因為坑坑洼洼的地面而聚集起來。
等莊稼長出來后,并不是人們印象中一排排,一壟壟,整整齊齊的樣子,而是雜亂無章,不但密度不勻,不同植株之間也會互相干擾,導致通風不好,采光不均勻,澆水的效率也很低。
結果就是,連同一塊地的莊稼,成熟的時間都能差個幾天。到收獲的時候,也顧不上,只好把一些未長熟的莊稼一起收割上來。而且這種耕種方法,也使得播種者幾乎無法除草當然了,把地種成這個樣子,莊稼的狀態本來也就和野草差不多了。反正英格蘭人和斯拉夫人一樣,都是字面意義上的食草民族,啃點野草也是食物了。
這種條件下,當地農業水平自然也低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糧食收種比常年停留在1∶2到1∶4的水平。寫成唐詩,就是“春種一粒粟,秋收兩顆子”,真餓死了可能才是正常情況
別說平民,連貴族都盡可能不想在島上待,因為那里的物質條件一直過于窮酸。當年,基輔大公“智者”雅羅斯拉夫執政的時候,曾經安排公主與英格蘭聯姻。不過老大公一直關心女兒的狀況,后來還專門寫信給她,說英格蘭的伙食似乎很糟糕,問她能否習慣。能讓羅斯人都覺得吃的太差,可見當時那邊是個什么鬼情況。
所以,要提高農業的水平,首要的就是傳播知識。歷法也是這些知識中的一部分。
像現在這個村子,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教堂和學堂。這里不止是舉行祭祀和教育小孩,也是傳播各種重要知識的場所。
自古以來,地方官員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勸農”。所謂勸農,不止是獎勵和督促種田,很大一部分工作內容,是宣稱朝廷政策,推廣效率更高的農業技術。因為哪怕有先進技術,如果無法普及也是沒有用的。而只靠民間自發傳播的話,推廣的速度會非常遲緩。所以,官府必須主動介入,進行宣傳和教授。
哪怕是制度松弛的元朝,都有通制條格之類的官方文件,規定農田、水利、樹藝、漁畜、教育等各種農業政策和規范,寫明各種作物應該怎么種、種多少合適之類的事項,連如何搭配的問題,都要細致地進行籌劃和規定。哪怕缺乏對基層的管理能力,這些事情也不能不做,因為在傳統意識里,這就是朝廷應該做的事情。你不做,那就可能有別人來做了
當然,想要真正落實這些,切實提高農業的效率,就確實需要一個有力的執行體系了。更直白地說,朝廷需要能穩定地管理到地方,而且影響力越深入基層,越能把這些技術貫徹下去,就越能提高效率。
在古典時代,還需要極限動員的時候,這些規定就更加細致。秦國的法令里,連一塊田地播種時,不同作物各自要多少種子,官府都有明確的數據,要求民眾盡量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