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外的空地上,兩群人正互相對峙著。
相公廟村的將近一百號人,在空地一角竊竊私語。馬家莊的人則來了二百多個,都聚在空地斜對面,好些人都在來回張望著。
張百戶連忙小跑過去,大聲問道“老馬,你們這搞什么呢”
“我還想問你呢。”馬十柱也大聲回答“說好的回頭一起演武,你們村單獨跑這邊干什么”
“那你們不也跑過來了么”張百戶自然不好直接解釋,只能先反問道。
“我們天天都出來練行軍的。”馬十柱不以為然“這不是基本功么。”
張百戶沒他能說,一時難以駁倒他,楊老百戶只好親自出面,走到坡底,說道“我們村招待貴客呢,準備臨時補個節目助興的。十柱,你們就先繼續去練習吧,這地方我們還得用呢。”
“那我們這邊,會的人也不少啊。”張百戶不服氣地說“只是誰想到,你給人看這個啊。”
而且,武器的效能遠不止戰時使用,平時的維護也非常重要。中原式的弩,是個很難伺候的武器,漢朝人能這么普遍地用弩,也是因為他們的制度完善。
“而如果想省點事,我們只需要一根木棍。弓把固定木棍一段,弓弦每次都拉到木棍上的固定位置,把弦都掛在這兒的機關上,就能保證幅度次次一致了。”他說著,又掏了掏背包“然后,我們就得到了一把弩。”
“這么一大堆理論,還有長年累月的練習,就這么咔噠一下,就行了。”
哪怕是在邊境的烽火臺,也要每天進行各種記錄,稱為“日作簿”,登記每天的各種活動。士卒們還要定時點驗糧食、烽火燃料、武器,乃至醫藥,因為這些物資的儲備,都有明確的規定,上司也會定期檢查,并把結果納入功績考評。
“不是,你這是干什么”張百戶驚訝地說。
“一個弓手,幾年都未必能練好。而一個弩手,幾個月就能很熟練了。”他舉了舉手里的弓和弩“哪怕不看力量和瞄準上的方便,只這些技術上的細節,就能看出為什么時間差距這么大了最耗費時間的苦功夫,都這么給省過去了。”
“我覺得,我們的思路可能不太一樣。”馬十柱解釋道“古人說,伱要是對著上等的榜樣學習,估計也就能學到個中等水平,所以我們村里的人,都是照著百戶的標準去教育的,這樣才能當個好士兵。這不是誰會誰不會的問題,而是大家本來就應該都去學啊。”
所以,對士卒的教育,對軍隊的組織,才是郭康認定最關鍵的地方。
“我們打仗,得動腦子,用知識才行。哪怕訓練的時候也是如此。要我說,只要了解的深了,都會知道這些知識的作用。”他說著,從旁邊村民的背包里,拿出一張短弓“大家對這種弓,都很熟悉吧。我們就拿這個舉例子吧。”
漢朝聲稱能“一漢當五胡”,不是因為漢人更大更強,塊頭是雜胡的五倍,而正是因為這些軍隊組織和士兵專業能力上的優勢。相反,大宋軍隊就遠遜于此,甚至不如丟了官家之后,完全依靠自行組織的狀況。可見,這些完善的制度規則,以及更重要的落實下去的能力,才是戰斗力的關鍵。
“射經說,身體端正如同樹干,手臂伸直如同樹枝。站立的時候,面頰不能偏歪,脖子不能后縮,胸不能前凸,背不能后駝;開弓的時候,要盯著目標,前后手同時發力開弓,持弓手必須伸直水平,控弦手右肩膀肘關節處也要水平,以至于可以在手肘上放置水杯。這才算做到了標準動作。”他介紹道。
當然,這些就算發現了也沒用。對大宋士兵來說,哪怕射表都過于超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