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威力最大也最繁雜的武器,弩也是最費事的。士卒需要定期測量弩的實際拉力,并進行試射,把弩名、型號、編號、弓力、損耗、射程等等,都記錄下來,定期檢查更新。
“但是,弩在省事的同時,要求也變化了。弩的有效射程比弓遠得多,按唐制,應當在一百五十步發射,是弓的兩倍半之多。這種距離上,就不能平直地瞄準了,需要使用各種器械來輔助。”
張百戶拿出哨子,吹了起來。眾人跟著哨聲,不斷移動,變換陣型的方圓、長寬,一會兒排成個倒三角,一會兒排成圓陣。隨后,張百戶連續快吹幾聲,眾人迅速散成三排,互相隔開一人多的空隙,后排對著前排的空缺,站穩身,揮拳演練起來。一通拳腳打完,張百戶再次吹響口哨,眾人便停了下來,收緊陣型,排齊隊列。
“好,好。”義父稱贊道“那就讓馬家莊也展示一下吧。”
“宋朝時,有人挖掘出了漢朝的弩機。沈括觀察了弩機實物,發現上面有明確的望山刻度。用望山刻度、箭鏃位置,就能進行瞄準。沈括還研究了漢朝人留下的口訣,發現用弩的口訣,實際上是用勾股進行計算的算法。按照口訣試射,他那樣沒經驗的人也能十中七八。”
于是,郭康對義父低聲說了幾句。而義父也是經常打仗的人,一下就明白了意思。
“練習弓箭的時候,還有個難題是撒放。箭尾的尾槽是扣在弦上的,而拇指又勾著旁邊的弓弦,所以放箭時,動作必須干脆利索,否則就會干擾箭矢,無法準確命中。這又需要長期練習,體會其中的道理。而如果我們用器械,也可以干凈利落地釋放,弩機就有這種效果。”
可見,軍隊真正的核心,就是人本身。武器只有在士兵的手上,才能得到發揮,進而改進、發展。就算沈括復原出了漢朝的弩和配套設備,把這些東西給大宋的普通官兵,估計也是暴殄天物,很快就會回到宋軍正常的水平了。
“可以試試,給那些沒時間練弓箭的人用。”郭康不反對“其實火器也用得著這些東西的。積累下經驗,今后肯定用得到。”
“九九八十一”眾人就這么原地大聲背誦起來。
實際上,就他所知,古時候的器具和經驗甚至不止沈括發現的這些。漢朝人不但有望山和射表,在各處烽燧,也有和重弩配套,用于觀測測距的設備。高級一些的望山,也不止是一條棍,而是一個網格狀的瞄準器。這些東西,對于火器時代的遠射,依然有啟發意義。
這話確實很有道理,張百戶等人也無法反駁。
“我之前也不知道這個事情,還以為弩就是這么慢慢發展起來的,沒想到這么多波折”郭儒感慨道。
眾人歡欣鼓舞,都連連道謝。
他們隨后又參觀了幾處場所,還會見了其他幾個村莊的代表。晚上,則輪到當地人招待他們。可能是因為如愿以償,大家都十分興奮,連郭康都喝多了些。他們的行程,就這樣按計劃完成了。
本章完
yetia9239341604887ht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yetia。何以笙簫默小說閱讀網址yetia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