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董仲舒之后,這套模式就完善下來了。大家都默認,所謂天意,就是民意的一種神秘化表達。皇帝從天這里獲得神性,并通過各種祭祀活動加以聲明。然后,朝廷再借助皇帝,獲得神性的授權。從此之后,大家只不過是爭奪對民的定義權,和民意的解釋權。沒幾個想正經做事的人,會公開質疑這套體系。比我們這邊,可完善太多了。”
“表面上看,塞里斯沒有國教。不過,天崇拜和禮制,起到了國教的作用。士大夫群體,又兼任了教會的功能。我確實一直主張學習那邊的經驗,因為人家這個模式,經過了長久的考驗,確實是最適合我們需求的。而且,今后技術進一步發展,這樣的優勢會更大。”
“我們那些機器,今后成熟了,都可以大面積制造。相比于現在這種生產方式,機器更加有力,不過,也更依靠有力的組織。因為必須得提升工坊規模,控制各種各樣的礦藏,保證原料和產品的運輸,才能讓機器的效率發揮出來。”
“所以,在未來,肯定也是一個統一的大國,才能在工業的競爭中取得勝利。我們現在的各種籌劃,都是為了給這個前景做鋪墊的。”
“這樣啊”脫歡對此不太了解。
不過,郭康倒是很篤定。因為這段時間,他也想通了不少事情,發現很多歷史規律,好像出人意料地簡單。
比如他現在,好像就沒必要考慮工業如何產生的問題不管是某種自然現象,還是真有天父天兄安排他穿越過來,總之現在人已經來了,最早的原型機器應該如何做出來的問題,也已經解決了。那么,他自己來主持,通過個人影響,提前完成這一步就可以。
真正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最初的實驗之后,讓工業能夠進一步發展得更好。
那么,工業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是哪個體系呢?從他已知的所有歷史中看,就是中原文明。
工業化之后的中原文明,既有歐洲文化影響,也保留著大量本土因素。這其中,歐洲文化的部分,肯定不是主導的因素不難看出,再怎么脫亞入歐,也就是騙一下自己。塞里斯工業比歐洲更成功,總不可能是因為,他們比歐洲人還歐洲吧?
所以,能讓工業長期穩定發展,肯定是依靠中原文化本土因素的作用。
這也確實符合他的認知。畢竟,要實現規模效益,維持各種基礎設施,肯定需要一個強大穩定的國家。太小的國家,或者看著大但是會唐突解體的國家,都是靠不住的。而塞里斯的體系,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維持統一大國的有效方法。
羅馬這邊,顯然不缺乏歐洲文化要素,畢竟他們自己就是歐洲的祖宗。不承認羅馬是歐洲,不就等于把祖宗給開除出族譜了么?所以,就應該學習最純正的中原文化。
人家孔孟之道,在農業時代,就支撐一個超規格的帝國上千年之久。工業化之后,這些文化遺產依然在發揮作用。所以,不學是肯定不行的。
“咱們模仿起來,應該障礙也不大。”他想了想,對脫歡說:“可以參考的記錄很多。寫書的老夫子早已遠去,老夫子的禮記卻在兩千年之后,依然告誡著大家,要保持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我覺得,照著這些去做,肯定會有收獲的。”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