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說?”史惠貞確實有興趣起來。
“最早,是明朝想編一部《元史》。因為史書這東西,講究‘蓋棺定論’。編出來,等于宣布這個朝代已經結束了。雖然元朝的殘余勢力,依然到處都是——或者說,就是因為到處都是,所以才得趕緊想辦法打擊這些殘黨的合法性。從法理上,宣布元朝已經結束了,就是辦法之一。”郭康說。
“所以,明朝剛建立,就開始著手編寫《元史》,而且明太祖都親自出面,天天催,想要幾個月內就盡快完工。但編書的人,本身就有大量元朝遺老,對明朝根本沒有什么好感。時間緊,加上大家不情愿,導致這書的質量很差。”
“到后來,雖然書編好了,但因為矛盾日益激烈,甚至發生了參與編纂的人員叛逃爪哇的事情。而且,由于牽連人數眾多,就算嚴格處理,也沒辦法讓整個項目恢復正常,只能草草收尾。結果,就導致這書,各種意義上,其實都沒有編完。就算成書的這部分,也漏洞百出,甚至藏了一些,不知道有意還是無意地攻擊明朝的內容,實在讓人不知道說什么好……”
“所以,嚴格說來,它不能叫《元史》,充其量只能叫《元史稿》。”郭康指了指其中一本:“就這個草臺程度,實在是沒法說。”
“原來還有這么個故事啊。”史惠貞恍然大悟。
“你知道就行了,不要給明朝人亂說。”郭康特意囑咐道:“我倒不指望你能一下管住嘴,不過這個想說清楚,也是需要一些知識量的。你就記住,他們聽了這個,估計會不高興,就行了。”
“這也不難理解吧。肯定不想讓大家都知道,他們連書都編不好吧。”史惠貞理所當然地說。
“不止。”郭康搖搖頭:“我們一直說正統性什么的,所謂正統,總得有個‘統’。”
“一個朝代是否是正統,最重要的因素,倒不是面積大小,而是是否有法理上的競爭者存在。因為正統性,其實是個祭祀權方面的問題,而在華夏的國家組織體系里,天子的祭祀權,是排他的。如果有多個競爭者同時存在,那就說不上統一,只能把大家都算做割據政權之一。這就是古人總說‘天無二日’的緣故。”
“秦朝放現在,按面積算并不大,但人家依然是第一次統一,因為天下已經沒有敢和他競爭天子位置的政權了;反過來,北宋的時候,卻一直有其他競爭者存在,大宋也無法消滅他們,或者迫使他們在外交場合,放棄對天子的宣稱。所以,即使北宋的實際控制面積估計比秦朝還大一些,他也算不上統一王朝。”
“這個問題,其他王朝也同樣會遇到。明朝也不例外。”郭康分析了一圈,最后說道:“你看,如果不把元朝的殘余勢力消除,哪怕領土已經超過了大宋,也依然會在合法性問題上吃虧。”
“這事兒要是細究起來,就會很尷尬。因為現在,確實還有個對立的宣稱者存在,不是你說不算就不算的。但是這么一來,朝廷大概就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割據政權了。”
“所以,這個事兒,大家知道就行,別給他們說。我給小吳王他們,介紹神學知識的時候,講過這個問題。結果一說朝廷其實是個大號大宋,他們就集體破防……”
“這樣啊……那元人那邊呢?”史惠貞問:“他們也有這個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