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而且那邊其實更草臺。”郭康回答:“元朝遺老自己編的,其實也不能算《元史》,因為他們自己也不能承認元朝結束了。所以,這東西就是個資料匯編,也沒有什么特殊價值。”
“有時候,這兩本里頭的內容,甚至都是一樣的。因為都沒有時間細細整理,只能對著原始材料直接抄。要是沒有封面和說明,估計就只能從避諱字里看出是誰家的了。”
“真的么?是避諱什么?”史惠貞問。
“‘元’自己就是個避諱字。”郭康回答:“有兩種說法,一個是為了避諱明太祖的名字,所以早期的資料里,‘元’都被改成了‘原’。后來好像還是他自己出面解釋,說這種情況,不需要避諱,后續的一些資料才恢復正常。但早期的版本一直沒有改回來,到現在,有些書里,‘元朝’還是‘原朝’呢——實際上,這個‘原’就是‘元’。”
“另一個說法,是元朝情況特殊,而且在民間名聲不太好。所以,百姓和一些官吏,都不想碰這個字。比如‘元任官’,是指之前離職的官員。但是,也容易被誤認為是元朝時任命的官員。所以官府文書里,都會寫成‘原任’,以作區分。總之,看到這種替代,就知道是明朝的東西了。”
“這還挺復雜的……”史惠貞撓撓頭。
“是啊。雖然時間不長,但有些習慣,已經養成了。”郭康說:“其實,‘元’這個字,也有‘最初、之前’的意思,比如陸游的詩里,就有‘死去元知萬事空’一句,就是用的‘元’。但明初那幾年之后,這種用法就變得少見,基本都被‘原’取代了。”
“當然,這也不算意外。據說先秦的時候,邦比國更加常用,但因為漢高祖的名字是邦,大家都要避諱,所以國取代了邦,一下成了最常用的字,此后就一直這么延續了下去。可見,語言這東西,確實很容易發生變化。而從這些變化里,也可以看出各種大事的影響。”
“同樣,看習慣用法的區別,也能知道是來自哪個時代、誰家的勢力范圍。要是現今的文書,里頭還是‘元來’、‘元籍’之類,那肯定就是那些元朝勢力了。”
“明白了,明白了。”史惠貞連連點頭:“那這兩本也給我看看吧?”
“你還是先看之前給你那幾本。”郭康提醒道:“看完之后,如果沒問題,我就把學堂里用的《春秋》給你一份。至于元史,我就是舉個例子的。這東西一團糟,無論哪個版本都挺……抽象的,還是別給新人找麻煩了。”
史惠貞似乎不太明白,不過對于郭康的安排,倒是沒有什么意見,郭康再次松了口氣,站起身,把她帶出了辦公室,讓修士們給她也準備一份午飯,就先離開了。
dengbidwqq>shuyueepzguan
007zhuikereadw23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