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就是這種情況。”脫歡評價道:“上來就說是南宋的三大禍患,我還以為是什么大魔頭級別的人呢。原來就是這樣啊……”
“這仨其實都不算什么大魔頭。金人至少在當時還能打一點,另外兩個,按理說根本不應該成為問題的。”郭康攤攤手:“可惜大宋自己不行,那就沒辦法了。”
“他不是能打得過人家么?”脫歡問。
“不止是軍事問題。鐘相楊幺只是農民軍,還好說。劉豫的齊國政權,卻是金人專門冊立的傀儡。”郭康解釋道:“正常來說,這一看就是個入侵蠻族扶持漢奸,建立的偽政權,根本沒有什么合法性,也不會有多少號召力。然而,南宋自己卻更加逆天,導致偽齊都能對它構成威脅。”
“劉豫本來是北宋的進士,擔任濟南的知府。在朝廷里,他和宋徽宗以及大臣們,關系都不好。劉豫的祖輩都是農夫,全靠自己勤學才考上。當官之后,曾經多次上書說講禮制的事情。宋徽宗嘲諷道:‘劉豫是河北的種田人,懂什么禮制’,于是把他貶官。劉豫因此懷恨在心。”
“等金人南下時,幾次交戰,發現形勢不利,就想要投降。濟南的將領關勝驍勇善戰,多次出城擊退金兵,劉豫就設法謀害了他。但城里百姓還是拒絕投降,于是只能自己縋城出逃,投靠了金人。”
“劉豫性格自私狹隘,沒有道德,當時的人就很鄙視他。然而,趙構更加自私,也更加缺德。面對金人的時候,甚至都不如劉豫。”
“劉豫的大齊皇帝頭銜,是同樣自稱皇帝的金太宗完顏晟冊封的。皇帝冊封皇帝的事情,以往也只有石敬瑭這樣的案例。不但如此,金人在詔書里專門說,讓他‘世修子禮’。很明顯,這就是個典型的‘兒皇帝’偽政權。”
“但是,趙構的頭銜,同樣是金人冊封的。南宋的國書格式,是‘大宋去大字,皇帝去皇字,書用君臣之禮,有再拜等語’。所以,劉豫的政權尚可以自稱‘大齊’,趙構的政權連自稱‘大宋’都不行;劉豫的皇帝就是個外交兒戲,而趙構在外交場合連皇帝都不是;劉豫自認是金人的兒子,十分屈辱,然而趙構想當兒子,還當不上呢。”
“那段時間,趙構對金國只能稱臣。當年石重貴對契丹,就是只愿稱孫,不愿意稱臣,引起遼國震怒,因此被滅亡。他這個待遇,還比不上孫子呢。非要比較起來的話,大概和交趾差不多吧,都是在國內過個皇帝癮的那種。一直到后來隆興和議的時候,宋金關系才由‘君臣之國’上升到‘叔侄之國’。一直也沒有到劉豫那個程度,屬于當漢奸都當不上最大的。”
“原來還有這些事情。”脫歡感慨道:“怪不得他心虛呢。”
“名聲問題還只是原因之一。靠著吃老本,趙構還是能得到不少人擁護的。但實際執政的效果,也一樣糟糕。”郭康補充道。
“劉豫的軍隊,主要是收攏起來的北宋潰兵和土匪,素質很低劣。但是南宋方面,不但沒法收攏潰兵,還在制造亂軍。”
“徽欽二帝在大敵當前的時候,還在不斷內斗,地方秩序自此開始混亂。后來趙構稱帝,很多人希望他收復故地。朱熹記錄說,趙構即位的時候,河東bj東西的民眾,日夜自守,指望他能回來。然而趙構一直徘徊不敢北上,導致人心離散。所以‘王師之來,全無盜賊。駕一居淮甸,賊起百十萬。’后來很多亂軍,包括那些威脅趙構統治的大軍閥,都是這會兒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