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海倫娜太后認為,現在威尼斯,正要選一個新人。這正是行動的好時候,如果錯過,可能就真的要發動大戰、得罪一系列盟友,才能收復克里特了。那樣的情況,需要付出的代價,才是更大的呢。
汗廷內部對此爭論不休,很多人還是沒法接受這個觀點,覺得威尼斯人又不是傻子,人家不能等解決完了內部問題再打回來么。除非他們陷入內戰,直接把自己打殘了——但目前為止,好像只有希臘人這么干過。威尼斯歷史上還這沒有這種事情,人家真不至于鬧成這樣……
不過,太后力排眾議,還自行聯系了熱那亞人,以及愛琴海東岸的土庫曼海盜們,參與到遠征中。科那羅的死訊傳來,就一邊讓自己布置在威尼斯的手下開始行動,一邊命令軍團出發,要求他們盡可能迅速地結束戰斗。
發現羅馬主力軍突然又來了,而且實力雄厚,島上的希臘人和土生意大利人大喜過望。有些經歷過歷次戰爭的遺老,甚至感動地在教堂門口聚眾痛哭。眾人紛紛響應,再加上紫帳軍團已經不再和之前一樣,而是廣泛使用火藥,攻堅能力很強,因此很快就擊敗了在之前的叛亂中損耗頗大的威尼斯駐軍,攻克了他們的老式堡壘。
在熱那亞人的幫助下,軍團逮捕了試圖逃跑的克里特殖民地公爵,以及克里特海軍統帥,這兩個最高官員;又讓市民們進行指認,很快從城里,搜捕出當地行會的頭領、商棧的管理人員等頭面人物,把他們驅逐出境,然后駐扎了下來。
當然,威尼斯本土也立刻做出反應,向大都方面激烈抗議,還揚言要發兵報復。不過,這個時候,威尼斯正要舉行選舉。大部分事情,都得給大選讓步,因此元老院只能宣布,行動要先延緩一下。趁這個時間,先派人去看看,能組織多少傭兵和艦隊。反正目前也急不來,可以好好籌備,等選完之后再。
威尼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是他們的總督。這個頭銜來源于幾百年前,古羅馬瓦解的時候,和威尼斯本身的歷史一樣久遠。威尼斯從羅馬的控制下獨立出來之后,總督便轉而由選舉產生,終身任職——大致上和公教教宗的制度差不多。
不過,為了防止總督的權力擴大,乃至被人壟斷,威尼斯人設計了一套極為復雜的選舉體系:在埋葬已故總督后,由大議會召開會議,其中最年輕的議員會在民眾中選擇一名8至10歲之間的孩子,由他從裝有金屬球的甕里,進行抽簽。
被抽取的候選議員,要求30歲以上,不屬于同一個家庭,也沒有血緣關系,以避免他們互相聯合。在這些人里,抽選出30名人,再二次抽簽剩余9名議員。
9名抽選的議員可以進行提名。得到其中七人贊同的候選人,可以獲得通過,這樣選出40人,然后從40人抽簽選出12人;這12人中,會再提名25個人(要求八個提名人以上贊同);25人通過抽簽選出9人;9人再提名45人(要得到九分之七以上贊同);45人抽簽選出11人;11人再提名41人(要求獲得九人以上贊同)。最后這41人,才是直接選舉總督的委員會。
他們也會和樞機們選舉教宗一樣,在保密環境里進行討論和推舉。得到其中25人以上贊同的,才可以當選新的總督。考慮到威尼斯和教會,都是羅馬瓦解之后的遺存,可能這種選舉方式,也是當時遺留的某種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