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文奎分給唐賽兒的這批“快速炮兵”,到現在還在閑著。很多人已經有些坐不住了。
和這種炮兵進行協同作戰,唐賽兒還是第一次。出征之前,朱文奎倒是確實給她說過這個思路,但是對于軍事而言,“說思路”和實際作戰,差距可是相當大的。雖然理論上確實不錯,但到底效果如何,唐賽兒自己也不放心。
于是,她臨時決定,不管前線那邊了——反正黎利那邊情況看起來很穩,旗幟位置都沒什么變化,估計還能抗揍很久;而波西米亞騎士們人多勢眾,一時也沒有潰敗的風險。
這幾伙人出擊之后,實際上也沒法再進行遙控指揮了。她索性直接率領那幾百親兵,把自己當預備隊,和炮兵匯合,然后調動孤兒軍的騎兵,一起向敵人中央位置進攻。
這次,由孤兒軍打頭陣,炮兵居中,唐賽兒殿后。這些人加起來,也就不到兩千人。在后方調動的時候,唐賽兒還專門讓顧六拿著她的將旗,留在原地不要動。因此,他們變陣的時候,都沒有怎么引起雙方的注意。
而且這次,唐賽兒還特意調整了戰陣。
以往,她習慣的陣型,是把所有能動的人都編入騎兵隊,組成一個個縱隊或者楔形隊,橫著一字排開。隊列前方,則是選出的精銳。戰斗開始之后,就由前方的人馬先沖擊敵人,進行試探,一旦找到敵人弱點,大家就一擁而上,爭取一舉沖垮敵人。像這次她布的陣,以及剛才試探、沖擊的流程,就是這種模式。
朱文奎等人也對此做過分析。紫帳汗國那邊,有一些比較正規的中原兵書,大家也對此進行過很多研究。當然,歐洲各地的戰法,他們也同樣了解。因此,算是比較見多識廣的。
郭康認為,這個陣型,和瑞士人的習慣比較像。只不過,是把步兵換成騎兵,而且機動性和主動性上都要強不少。看起來,應該也是“戰斗經驗豐富的老鄉尋思出來的戰術”這類。雖然遠在大陸兩端,手法也不同,但思路上還是趨同演化了。
不過李玄英認為,情況可能不是那么簡單。相比于民間總結,他認為這更像是正規軍的簡化版。
華夏一系的軍事思想和陣法研究,一直一脈相傳,而且師承非常明晰。從紫帳汗國到明朝,各路有關系的軍隊,都是這一系,或者深受這一系影響的各種旁支,所教育出來的。
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思想,毫無疑問就是出自元末以來,各路勢力相互征戰,打出來的各種軍事經驗——而且嚴格來說,至今都沒有停止。而元末的兵將素質,在整個歷史上都算是很高的,足以作為典型了。
宋、遼、金、元這些國家,按希臘人的說法,其實都是大唐的“繼業者”。從宋遼開始,大家的戰法,基本都是唐朝那邊留下來的。大唐的正規軍軍制,是由大名鼎鼎的李衛公定下的,而李衛公六陣,又可以直接追溯到諸葛亮八陣。從魏晉以來,這就是最主流的戰法了。
而唐賽兒學的這套軍事理論,其中六丁六甲的布局,明顯就是李靖那套。而他們的騎兵,看起來則更像諸葛八陣里,在陣后作為“奇兵”的那二十四隊游騎。只不過不知道為什么,把步兵大陣給丟掉了,只剩下這些游騎兵了。
所以他認為,這個陣法的優勢和劣勢,大概都可以從這里推導出來。而唐賽兒本人,其實也贊同這個說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