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軍的攻擊能力不足,其實也是個老問題了。唐賽兒自己,在之前的戰斗中,就深有體會。
對此,在出征之前,其他人也幫她進行過分析。
按照郭康等人的看法,這其實是一種不得已的取舍。他認為,對這些“民間兵法”進行整理的,肯定是個非常懂行的人物,甚至可能不是單個人,而是一個很有戰斗經驗的群體來完成的。所以,他們針對這種需求,專門進行了簡化和特化。
按照經驗,最基本的士兵,就是步兵。所以,在處境非常窘迫,訓練水平很低的情況下,軍隊會以大量的步兵為主。
比如,按照紫帳汗國的經驗,草原上的很多游牧民,雖然號稱叫“馬背上的居民”,但大部分人是步行作戰的。因為他們的馬匹太過低劣,不足以擔負戰斗任務,人員的訓練和彼此之間的配合,也沒法允許進行高機動的作戰。因此,雖然平時可能騎著個小馬跑來跑去,但在上戰場的時候,他們反而是步行的。
金帳汗國當年的歷次戰爭,都是像這樣,拉一大群草原步兵當炮灰。同樣,當地的斯拉夫人流民團,雖然經常飼養牲畜,但作戰時,也都是以步兵為主的。
甚至,別說這樣的不知名部落了,像當年突厥汗國復國的時候,也只有七百個人,其中三分之二是騎馬作戰的。剩下的人,連合格戰馬都湊不出來,只能步行跟著。后來全靠武則天送的好,他們部落才算得以翻身。可以說,這是情況最糟糕的時候,大家的普遍選擇了。
稍微好一些的部落,就開始準備騎兵了。騎兵的下限,其實也很低。有一批能跟上主力的馬,有一張能打獵的弓,然后拿著個平時干活用的斧頭、錘子,就是個“騎兵”了。長矛這種武器,反而要更加“高端”,因為很多地方的草原都缺樹,木材是比較稀缺的資源,尤其是那種夠結實的長條木頭,反而是很難得的。在紫帳汗國的統計中,這種騎兵才是絕大多數。
唐賽兒對此沒有什么印象。郭康等人認為,這是因為中原那邊戰斗烈度太高,這種長矛都買不起的“垃圾兵”,一般都不會被視為正規軍隊。哪怕武裝起來入寇,往往也不會被當做“敵軍”,而是被歸入那些日常來偷搶東西的“盜賊”一類。
——之所以叫偷搶,是因為,按照他們總結的經驗,很多游牧部落,甚至都不敢硬搶。他們一般都是分散成十幾人、最多幾十人的小隊,尋找警戒線上的漏洞,然后趁著巡邏隊不注意,趕緊溜進去。然后,再尋找那些防御薄弱、最好沒有什么武裝人員看守的村落。
但是邊境地區,這種偷搶行為非常常見,有時候還是相互的。因此,邊民也往往十分彪悍,基本上是個成年男子,就都具備一定的作戰能力。有時候,連婦孺都會參加戰斗。因此,為了減少損失,游牧部落一般也會尋找時機,趁守衛們因為勞作、服役、節慶之類的原因不在,趕緊沖進去,拿了東西就跑。相比于搶劫,可能都更類似于偷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