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天天被漢軍騎兵追著戳的騎射手,這些能夠列陣和漢軍對戰的重步兵,才是單于本部軍事力量的最好體現,也是他們壓制其他部族的底牌。畢竟,從安息到朝鮮,大半個亞歐大陸,基本上也就這幫人能跟漢軍正兒八經打打野戰了。其他那些,更是經常連一回合對射都撐不住……
后來匈奴離散,郅支單于只剩下上千人逃到西域,當地人都不敢得罪他。郅支性情殘暴,動輒殘殺貴人,凌虐部眾,然而周圍的康居、烏孫人,坐擁上萬騎兵,都不敢違逆他。直到漢朝消滅郅支,匈奴的影響才消失。可見這威懾力有多大。
所以,在看待戰術的時候,就容易給人一種“窮人才玩騎兵,有條件的都去準備重步兵了”這樣的感覺。哪怕紫帳汗國自己這邊,也經常這么看,覺得騎兵不稀奇,而擁有良好訓練,能夠進行土工作業和工程施工的重步兵,才是軍隊現代化的標志。
而唐賽兒他們的問題,也就在這里。
之前,她自己也說過,義軍在戰斗中,經常面臨沖擊力不足的問題。而郭康他們也早就指出,問題的關鍵,是正規化的水平不足。
農民軍雖然也會進行訓練和整編,有條件也會招攬正規軍的士卒,乃至中下層軍官,但相比于明軍正規軍,他們的組織還是太草臺了。因此,也只能使用“丐版”的戰術,沒法真正發揮騎兵的沖擊力。
而李玄英分析了一套之后,大家發現,不僅是騎兵有問題,他們這邊,步兵的缺失也是個非常要命的情況。
可能是為了以弱制強,在處于劣勢的情況下與官軍周旋,唐賽兒她們這派,傳下來的兵法里,著重講的都是如何提高軍隊的機動能力,盡可能四處出擊,讓官軍疲于奔命。說得難聽點,其實就是傳統軍事理論中,草原游牧民那個定位。只不過,是借助民間乘畜,乃至驢騾這些,在朝廷腹地進行流動作戰的“游牧”戰法。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先把敵人拖累、拖死,才是最好的動手時機。
在元末,這一套思路其實很好用。然而,唐賽兒她們起事的時候,碰到了最難纏的對手。朱文奎他四爺爺,不但軍事才能出眾,指揮經驗豐富,而且最擅長的就是捉打游牧勢力。所以唐賽兒碰上之后,就更加憋屈了……
講明白這些之后,唐賽兒接觸了另一個視角,也開始理解了。
而這段時間的作戰,也驗證了他們的一些想法。比如,之前的觀察和推測確實有道理。她這個訓練方式和陣型安排,還是過于簡單,效果很難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