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正規軍戰術的時候,大家恐怕也不會把這些事情,專門考慮進去的。
當然,如果有能力,騎兵也會重裝化。在資源匱乏的地區和時代,這種情況都很常見。草原上,有點野心和實力的大部落首領,有條件都會給手下親信置辦鎧甲,攢出一支披甲騎兵來。在歐洲這種地方,尤其是法蘭克王國解體、歐洲腹地徹底陷入黑暗與混亂之后,也是優先集中資源,武裝騎士們,作為軍事骨干。魏晉南北朝時期,甲騎異軍突起,騎兵的重裝化程度甚至超越了初唐時期,可能也是這個原因。
分析下來,應該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重騎兵比較有利于集中發揮力量,而且對數量占絕對多數的“垃圾兵”步騎,確實有非常大的優勢,能夠通過機動性尋找弱點,然后憑借自己的素質,以較低損失,盡快擊潰他們。
而聽起來可能比較反常的是,軍事水平發展到最高級別,大家又會開始著手發展重步兵了。
重騎兵要形成戰斗力,只需要一些軍事貴族或者門閥。但重步兵要形成戰斗力,需要的是廣泛而可靠的動員能力,完善的軍事和民事組織,以及普遍而有效的軍事傳統。那些好勇斗狠的民族,可能會涌現出一批傳奇的武士,但只有真正的“戰爭民族”,才能讓戰爭機器完全運轉起來,源源不斷地輸出合格的重步兵,而不是一次性的炮灰。
如果說,維持重騎兵需要的是大量的金錢,那么維持重步兵所需要的,則是國家的合法性,以及整個族群的向心力和軍事傳統。這些東西雖然不要錢,但認真算起來,比錢可要值錢多了。
能達到這個標準的族群,在整個歷史上都少之又少。郭康他們干脆直言,天下能稱得上“知兵”的,唯有漢與羅馬罷了。其他人,無非都是些土雞瓦狗。略微學到一點皮毛,都足夠出人頭地了。
按照紫帳汗國的觀察,一個草原部落,要是有一支重騎兵,那么就能在當地稱霸;如果有一支可靠的重步兵,那么就有了打出草原的實力。蒙古人崛起的時候,雖然給歐洲這邊留下的印象,都是來去如風的騎兵,但在真正激烈的中原戰場,有眾多硬仗,就是靠下馬步戰完成的。單靠騎兵,沒法實現戰略目標。而等蒙古人不再會下馬打仗,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其他軍隊,他們也就成了蒙古軍隊里最弱的一環了。
而且這個情況,也不是蒙古人獨有的。按郭康的說法,早在匈奴的時候,就是如此了。
中原和草原其實是個對立又統一的體系。當中原實現大一統的時候,草原上也開始形成統一的游牧帝國。冒頓和秦末的諸位豪杰,都是在秦二世元年起家的。匈奴滅東胡、逐月氏,也和漢朝的統一幾乎同步。
早年的時候,匈奴的軍隊多是騎兵,打硬仗的能力很差。到老上單于之后,軍隊實力也和漢朝一樣,進一步發展起來。在漢朝人留下的繪畫和描述中,匈奴方面已經出現了列隊持戟作戰的重步兵,和使用蹶張弩的步行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