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筆交易被星河日報以頭版頭條接連報道了數日之后,基本打消了商賈們對銀行割韭菜的擔憂,百姓富戶們更是陸續將錢莊的錢取出,存到以國家信用為背書的帝國銀行之中。
而帝國銀行開具的銀票則開始在長興及周邊地區廣泛流行,成為金銀本位制度下的第一批實際紙幣。
這些都是這次交易帶來的間接紅利,當然也都是后話。
在敲定星河大學的款項之后,表面上是賣了大夫子一個面子,實際上宏威皇帝也想以此作為教育及朝廷人才選拔機制改革的試點,因此才下旨以極低的價格將長興城東多達兩千畝的土地賣給了星河大學。
從此之后,這個原本骯臟不堪的貧民窟便搖身一變,成了全天下學子們心心念念的圣地,無數新思想、新研究和新技術的搖籃。
而因此被強制遷出的八萬貧民則由星河集團新成立的房地產公司負責免費安置,算是徐銳與宏威皇帝做的一場利益交換。
當然,對于這種帶有公益性質的交易,徐銳打心眼里沒動過什么歪心思,經濟發展之后必然伴隨著社會風氣的劇烈變化。
作為經濟龍頭的星河集團必須為社會做出表率,避免極度拜金主意把整個社會風氣拖入陰暗面,同時也避免窮苦百姓們將星河集團看作為富不仁的奸商。
長遠來看,此舉的意義甚至還在單純的技術發展之上。
而徐銳處理此事的方法也十分簡單,直接擠出一筆錢,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將安置工程外包給數家商行,然后派出安歌帶領的專業審計和監理團隊進行監督。
隨著星河集團的幾何式壯大,無數商行都成了星河集團的附庸和供應商,這筆生意原本并沒有什么特殊。
可是開工僅僅半個月,便有五六個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幾個商行陸續被揪出,徐銳沒有半點心慈手軟,直接與長興府來了一次聯合執法。
犯案的商行老板及掌柜遭到長興府和工部的重罰,極個別膽大包天的不法商戶甚至因為涉案金額“十分巨大”被直接充軍三千里。
商行們對徐銳“把好事辦好”的決心終于有了清晰的認識,誰也不敢再對這個項目上下其手,安置工程漸漸步入正軌,提前了一個月結束,而且并未發現任何惡性質量問題。
至此,八萬人的住房總算有了著落,宏威皇帝一直提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同時也為政府和商行合作的新模式奠定了基礎。
辦完這件事,徐銳已經接連三個月沒有休息,時間也來到了八月。
此時他又不得不面臨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大學的報名人數大大超出了想象。
按照徐銳與東籬先生、長慶子等大拿商議的結果,由于師資并未完全到位,學校也未全部落成,第一屆學生將作為精品工程,本著量少質高的原則,各院系加起來僅僅招收一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