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是因為徐銳對直接挑戰持續兩千多年的教育制度沒有信心的原因,害怕準備好滿桌子菜之后,入席之人卻寥寥無幾,會打擊辦學者的信心和熱情。
畢竟在另一個世界里,舊學術、舊觀念的生命力頑強到可怕,甚至經歷了戰火遍地、國家重建、將民族文化推到重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等),才真正建立起一套全新的體系。
可是徐銳沒想到的是,這個世界畢竟還處在分裂狀態,就好像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競爭令新思想、新學派、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及傳播速度都要遠遠高于大一統的王朝。
再加上徐銳通過朝堂、仕林和報館發起的三位一體宣傳攻勢用力過猛,又有宏威皇帝的絕對支持,諸子大拿的鼎力相助,星河大學從一開始就成了一顆人人側目的掌上明珠。
八月初,經過初步統計,徐銳發現星河大學的報考人數竟然高達六萬之多,幾乎超過他心理預期十倍有余,而且隨著報名截止日期日漸臨近,報名人數還在呈爆炸式增長。
預計到開考前,這個數字很可能會突破十萬大關,要如何滿足十萬學子對知識的渴望便成了新的難題。
時間僅剩一個月,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不支持大規模擴招,而且為了爭取廣泛支持,徐銳在學生成分上對勛貴集團做出了很大讓步。
第一批招收的一千名學生中有三成半的名額給了權貴和官員子弟,能夠招收的寒門士子僅僅六百五十人而已。
相對于報考人數中高達九成的占比,這樣的配額將進一步擠占寒門士子們的空間,若是處理不當說不定會弄巧成拙,激起學變,得不償失。
何況就算不考慮寒門士子,因為報名過于火爆,宏威皇帝又十分護犢,大筆一揮便將所有皇子皇孫納入了大學內定的免試入學名單,僅此一項便占去了一百多個寶貴名額,造成的結果便是連戶部尚書杜若這等高官的嫡孫都必須真刀真槍地參加考試。
為了幫孫子爭取一個板上釘釘的機會,杜若是穿街走巷,最后竟找到了遼王親自上門與徐銳說情。
可是徐銳猶豫了一宿,還是拒絕了開后門的請求。
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徐銳寧愿自己頂著壓力,也絕不會從一開始便把歪風邪氣帶入校園。
不得已之下,徐銳只有在八月底進行了一場臨時加試,從將近十萬考生中篩選出最為優秀的五千人來角逐最后不到九百個入學資格。
除此之外,徐銳還臨時建立了一所以培養高級技工和行業骨干為目的的技校,以接收大學落榜學生,大量分流迫切需要養家糊口的寒門士子,同時為工廠提供最需要的技術型勞動力。
而等到九月初一午時,星河大學堂的開學典禮正式結束,一場前所未有,轟轟烈烈的入學考試便正式拉開了序幕。
無數學子比肩繼踵,踏上了徹底改變命運的獨木橋之旅。